摘要:國家組織職業教育開展集團化辦學的初衷就是要通過向政、行、企及同類院職業院校借力,通過借力形成合力最終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助力,實現四個服務: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及區域經濟發展;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學生就業與職業可持續發展。當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職業教育改革戰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以湖北省林業職教集團在校企合作中的實踐探索為例,探討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如何依托集團化辦學平臺實現“融力—融合—融生”的過渡,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關鍵詞:職教集團;校企合作
一、集團化辦學起承轉合的發展歷程
起:產教聯結促發展。中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起源應該是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綱要》中首次提出了要校、行、企、其他社會組織聯合辦學的要求。站在今天,回望過去這些年集團化辦學的歷程,可謂道阻且長。
承:職教改革謀發展。國務院于2002年頒發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了校、行、企、其他社會組織,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徑、多方面尋求合作之路的要求。這時,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已經初顯成效,雖然微小,但卻堅定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持續推行的步伐。
轉:兩個意見助進步。教育部分別于2009年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和2015年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可以說是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加速器,助推職教集團走上快速發展之路。據統計,從2014年底—2016年底,我國職教集團34%的增幅就是最好的證明。
合:特色發展創雙高。2019年是職業教育改革縱深發展極具影響的一年,經整理教育部于2019年印發的職業教育相關文件達70個。其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關于開展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的通知》兩個文件相繼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重要性,并確定了要于2020年建成300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自此,職教集團由聯合組團、探索合作、共謀發展走向了通過組建職教集團同招生、共資源,合作共贏共創高質量發展的加速期。
二、湖北省林業職教集團運行機制與特色
(一)立足林業組建集團
2012年12月,由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由行、企、校共同參加組建的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集團以“合作辦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為原則,以涉林專業為紐帶,以行業企業加入為支撐,促進湖北省林業院校之間、校企之間、中高職之間全方位合作,旨在打造高水平的湖北林業職業教育品牌。
(二)搭建四個平臺
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一是通過搭建教育研究平臺,吸納涉林類職業院校成立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研究會,通過立項建設林業類職業院校辦學、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的研究,實現通過研究促改革發展的目的。二是組織成員院校交流招生經驗,搭建招生就業平臺,實現招生就業直通。三是搭建教學資源平臺,統一專業設置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資源的統一,課程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四是集團充分利用林業特色優勢和集團各成員院校資源,構建林業行業培訓平臺,服務湖北林業,服務林業行業。
(三)凸顯四個特色
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以專業為紐帶,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組建的組建特色;以涉林專業為紐帶,把集團企業的生產鏈、集團學校的教學鏈、研發鏈融合起來,形成獨特的運行特色;集團成員學校共同開設《綠色中國》特色思政課程,形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林業育人特色;發揮集團雄厚的科研優勢開展技術扶貧,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形成科技特色。
三、湖北省林業職教集團融合共生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成立6年來充分吸納和利用域外資源,發揮產學研用一體化效用,踐行“區域一體? 協同共育”辦學模式,不斷踐行校企合作模式逐漸實現了集團辦學“融力-融合-融生”的過渡。
(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深入推進的痛點就在于找到學校與企業融合共生的利益點,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學校追求“學生獲益”,分開來說兩者沒有矛盾,兩個“益”最終都要服務于未來的生存發展需要,但是一旦要相互融合,就必然產生沖突。牽頭學校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園林建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建設為重點,探索“行企校”合作模式;以旅游管理學院、林業生態學院建設為重點,探索“專企融合”模式;以信息機電學院建設為重點,探索“企業托管”模式,引領校企合作實踐,提升學校綜合辦學實力。
(二)“五融”產學互動機制探索
集團牽頭學校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圍“木”建校,繞“林”發展,向“森”前進,設置專業,組建專業群,推行學徒制試點,促進產教融合。同時,學校通過成立教學研究與指導工作等6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實現管理共融;通過與校企合作單位師師共通,技能互助,同臺競技實現專業共融;通過成立名師工作室,持續實施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工程實現師資共融;通過共建“校中廠”“廠中校”實現設備共融;通過以企業的生產實際引領學校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職責對接,教學成果與企業產品對接,從而達到產品共融的目的。
(三)“前校后場”的實景實習基地建設探索
在教育部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遴選中,明確集團化辦學最終目標要實現人力、設備、資金、市場、技術和文化6個方面資源等的共建共享,從而達到促進政、行、企和校及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作為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評審的標準之一。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牽頭學校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建設,形成了以楚林實驗林場為主、企業共建的實習就業基地為補充的融生態文明教育、生產科研、技術培訓于一體的“前校后場”的實景實習基地。
當前,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在校企合作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校企合作“融力-融合-融生”的過渡發展,但是要實現融合共生還需持續不斷地探索改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開展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的通知[Z].2019-9-30.
[2]中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報告(2017)[Z].2017-12-4.
[3]付向陽,李贊忠.基于職教集團視角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以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0).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林業局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和全國林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立項課題《湖北省林業職業教育集團辦學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LYZJ2018LX009)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林麗瓊(1983—),女,湖北十堰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湖北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