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馬娟 侯莉

【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抑郁焦慮心理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乳腺癌患者50例,隨機平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全程護理干預),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35.05±1.46)分、SDS評分(35.10±1.40)分顯著較對照組更優,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程護理干預對改善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具有積極影響,值得推薦。
【關鍵詞】全程護理干預;乳腺癌;焦慮;抑郁;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1
乳腺癌是發生于機體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女性發病率高達99%,在目前臨床較為常見,需要通過手術、化療或者放療進行有效治療,但是這些有創性治療均可導致患者出現程度不一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不利于病情的好轉,預后改善效果欠佳[1]?;诖耍R床務必要加強對乳腺癌患者不良心理的護理力度,促進身體恢復。故本次實驗嘗試對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間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成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對照組:年齡介于32~67歲,中位值46.58歲;病程區間1~11個月,中位值4.53個月。觀察組:年齡介于33~68歲,中位值46.55歲;病程區間2~13個月,中位值4.50個月。對照組和觀察組資料在統計學軟件中無顯著差異(P>0.05)。
入組標準:確診乳腺癌者;意識清晰者;依從性高者;家屬知情同意者。
出組標準:精神病者;嚴重焦慮、抑郁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接待入院者、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行全程護理干預:(1)熱情接待入院者,詢問病情,評估不良心理,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2)指導患者通過放松內心意象法緩解自身不良心理,鼓勵患者多聽舒緩音樂或看幽默小品,穩定自身情緒;(3)面對因嚴重焦慮抑郁而無法安穩入睡者,可根據醫囑適當給予安定、舒樂安定等鎮靜性藥物;(4)講解乳腺癌疾病知識和護理相關操作,鼓勵患者說出自身疑慮,并耐心詳細解答,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提高治療依從性[2]。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心理,滿分100分,以50分為基線,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焦慮和抑郁感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x±s)描述計量資料,t檢驗;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如下表1。
3 討 論
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超過120萬女性患乳腺癌,且有50萬女性死于乳腺癌,預示乳腺癌已然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在整個疾病發展期間,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會對患者的治療帶來一定影響。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十分普遍,不利于其預后改善。因此,臨床應該采用有效的護理措施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改善病情。
SAS和SDS評分一直都是臨床評估疾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常用工具,這兩種自評量表都能夠更為準確的反映出患者的主觀感受,特別是焦慮和抑郁傾向。常規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僅僅依賴醫囑,并未關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臨床療效不甚滿意。隨著臨床護理模式的轉變,當前護理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過渡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試驗結果“觀察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通過熱情接待、針對性心理護理大大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教會患者放松內心意象法,更好轉移注意力,減輕其不良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有助于患者更好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明確不良心理對自身病情恢復帶來的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提高治療積極性和配合度;必要情況下遵醫囑用鎮靜藥物也可有效緩解患者負面心理,保證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全程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抑郁焦慮心理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便于患者預后改善,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東升,趙慧玲,馬筱慧,李宏偉,劉冬雪,高 函,高明月.基于正念認知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化療患者焦慮、抑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23):5854-5857.
[2] 周阿霞.精細護理對乳腺癌放療后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5(35):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