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楠

【摘要】目的 探討帶狀皰疹(HZ)患者采用撳針圍貼對患者的急性疼痛以及焦慮的影響。方法 2017年~2019年納入HZ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撳針圍貼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情況(VAS評分評估)、焦慮情況(SAS評分評估)以及疼痛緩解時間。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2.31±1.01)分]、SAS評分[(34.42±3.31)分]低于對照組[(3.75±1.24)分]、[(41.51±3.48)分],P<0.05;觀察組的疼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撳針圍貼可以減輕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的疼痛程度,見效快,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值得推廣。
【關鍵詞】帶狀皰疹;撳針;疼痛;焦慮
【中圖分類號】R2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2019年納入HZ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組中的男女比為33:27,年齡22歲~73歲、平均(46.52±11.36)歲;對照組男女比35:25,年齡21歲-74歲、平均(46.24±11.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包括營養神經、抗病毒治療等,指導患者維持大便通暢,給予清單飲食,教導進行適當鍛煉以及文娛活動等,給予相應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撳針圍貼,患者將帶狀皰疹部位充分暴露,結合帶狀皰疹位置選擇相應體位,對皰疹部位進行清潔消毒,鑷子將針柄夾持,對準皮損邊緣,于皰疹周邊1 cm部位垂直按下,每針間距3 cm。每次留針2 d,休息1 d,3天進行1次埋針,持續埋針5次。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無菌操作,埋針時注意不對患者的活動造成影響,避開淺血管,確保患者無痛感。教導患者對撳針進行適當按壓,從而提高疏通力。當患者自覺存在過度瘙癢等不適,允許患者自行取針。教導患者自覺疼痛時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緩解疼痛。
1.3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量化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0分無痛,10分極度疼痛。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量化評估治療前后的焦慮情況,標準分100分,超過50分為存在焦慮癥,SAS評分越高提示焦慮情緒越嚴重。觀察兩組疼痛緩解時間,其定義是患者治療后至疼痛明顯減輕的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數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t=8.920,P=0.000<0.05。治療前,兩組VAS、SAS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SA、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 論
撳針療法為皮內針法,針具的形態于圖釘類似,具有調暢氣機的作用。撳針局部圍貼的方法選取痛點阿是穴作為腧穴,多點針刺以增強刺激量,能夠改善局部的氣血運行,進而發揮通經活絡的作用,通則不痛,因此能夠發揮止痛的效果。撳針的特點是留置時間長,可以達到1~7 d,還其刺入深度較淺,無震感,由于針體細、小、短,因此不會對大血管、神經干、內臟等造成損傷,因此只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其安全性是比較高的,撳針療法也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因此患者較少感到由于撳針引起的疼痛。傳統針刺方法要求得氣后留針一定時間,且對患者的體位具有一定要求,對年老、不配合患者而言,其時常難以配合。
焦慮屬于“郁證”范疇,其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氣機紊亂關系密切。撳針療法淺刺皮膚從而激發衛氣,具有衛外固表的作用,同時能夠調和氣血陰陽平衡,進而發揮改善患者焦慮情緒的作用。本次研究中,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該治療方法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但是本次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的不足,未能長期隨訪該治療方法對帶狀皰疹的治療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撳針圍貼可以減輕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的疼痛程度,見效快,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萬云,賀純靜.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9,48(11):710-713.
[2] 朱璇璇,吳常征.撳針圍貼對帶狀皰疹患者急性疼痛與焦慮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9,19(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