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均產生較大影響,對人民法院而言,疫情是一次大考:因疫情引發的市場秩序失范需要高質量司法助力恢復,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需要司法有力保障,激增的矛盾糾紛需要司法高效化解,被疫情侵蝕的市場信心也需要司法重新提振。如何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大考中努力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是人民法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亟待完成的緊迫任務,更是對人民法院履職擔當作為能力的重要考驗。
審題:疫情背景下面臨的突出挑戰
這場突如其來、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人民法院至少有三大方面的挑戰需要直面。
助力復工復產的挑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對很多行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如對于制造業,以常州市為例,常州從實體經濟起步,以制造業見長,中小企業眾多,民營經濟活躍。中小企業是制造業產業鏈中的重要參與者,往往作為大型企業的配套供應商或服務商參與到生產中,是制造業的關鍵環節,其發展本就受限于行業準入、融資能力、研發創新、產品單一、上下游制約較大等因素,疫情發生后,相對落后的設備和技術、匱乏的人力、減少的市場訂單、增加的原材料成本等短板受疫情影響加倍放大,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嚴重的危機。又如對于旅游和餐飲業,仍以常州為例,這些年,常州旅游以“無中生有、借題發揮”,走出了一條“資源創造型”發展之路;常州餐飲業發展基礎雄厚,獨樹一幟,在滬寧線上享譽盛名。這兩個行業受困于疫情,不僅春節假期這個加持因素消失,前期的疫情防控和后期的市場心理緩沖、消費能力下降等影響更為深遠,大量的訂單取消、人員閑置、資金周轉停滯等,每一項都是橫亙在旅游和餐飲業面前的坎。危機催生了企業更多法律困惑,復工復產之路上,市場和企業亟須一劑“強心針”。
保障民生安全的挑戰。疫情襲來,除卻病毒本身對人民身體健康帶來威脅之外,也催生更多社會亂象,帶來更多民生問題。危難時刻黨和政府組織大量人力物力采取有力防控措施,但對疫情的恐慌及對突發防控的不適,導致部分人的心理發生扭曲,錯誤地消極對抗防控,有些下沉社區服務的志愿者甚至成為消極情緒的被宣泄對象,遭到無故辱罵和毆打。疫情前期各種防疫物資奇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公眾生活造成的影響,通過新媒體平臺大量散布售賣口罩等防護物資的虛假信息、以交通管制為由發送火車票或飛機票退票改簽等詐騙短信、冒充政府有關部門特定人員推銷“防疫特效藥”、冒充慈善機構接收個人捐款、冒充患病親友騙取“住院費”、冒充環保工作人員收取養殖戶的“環保管理費”等,更有犯罪分子利用“居家隔離”,通過代辦車輛年檢、兼職“刷單”、網絡游戲、在線購房等設置騙局,這些造成了涉疫情詐騙案件頻發。危機動搖了公眾人身財產安全的底線,人民群眾亟待一顆“定心丸”。
應對糾紛激增的挑戰。疫情暴發客觀上導致大量買賣合同無法按約履行,對于合同能否解除、定金或預付款能否全額退還、合同履行方式能否變更、是否構成不可抗力等問題,買方與賣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摩擦增多,進而導致買賣合同糾紛增多。“宅家”的生活模式催生了線上消費的火爆,也帶來因存在交通及物流管制導致無法收發貨、因上游企業未能開工導致貨源不足、賣家惡意不履行合同囤積商品擬再行高價銷售等導致賣家變更或取消網購訂單情形,從而引發網絡消費領域糾紛。疫情還引發了金融審判領域的一系列案件,如部分融資類合同的用資人因資金償付困難引發違約案件,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因信息不對稱、知情權受到侵害引發索賠案件,金融客戶準備理賠材料難度增加引發合同糾紛案件等。勞動用工方面更是高發領域,圍繞工資、加班費、經濟補償金、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等爭議而產生的群體性案件相應大幅上升。激增的糾紛面前,各方都需要找到有效化解的“安慰劑”。
破題:法院要在國家治理中精準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蓖蝗缙鋪淼男鹿诜窝滓咔樗僚巴癸@這一論斷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它是破解擺在人民法院面前的挑戰和難題、助力雙勝利的關鍵點和重要遵循。人民法院在大考中要有所作為,必定要代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去定位和思考。
服務大局的踐行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離不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和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法治之于發展,恰似音律之于曲樂、文法之于語言。因此需堅定地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疫情防控,以法治平臺凝聚經濟社會發展共識,以法治機制激活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以法治手段清除經濟社會發展障礙。疫情當下,人民法院作為司法機關,行使法院基本職能,公正、高效辦理好每一起案件的同時,更要注重司法服務保障大局的延伸職能,應當精準把握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切入點、著力點,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民法院應切實增強工作主動性、前瞻性,深入分析研判疫情期間及疫情結束后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圍繞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提出司法應對措施,幫助企業紓解困難、恢復生產,傳遞司法溫度,彰顯為民情懷。
社會秩序的守護者。法治是社會治理秩序價值的忠實守護者?!芭c法律永相伴隨的基本價值,便是社會秩序”。法院正是通過對規則制度的調節,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現代社會治理追求的秩序價值。在常態化的社會運行過程中,法院在法律賦予的權限下為個體權利的實現提供基本規則,為正常的市場活動提供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保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即所有的社會主體在法治規則既定的模式下,有序地在各自軌道上運行。當社會主體的行為脫離軌道致使社會失序、導致矛盾糾紛時,人民法院提供一系列的糾紛解決機制,讓社會回歸有序。在社會出現非常規的緊急狀態時,政府必須采取強有力的舉措和超常規的手段應對危機,維持秩序。此時人民法院更應厲行法治,以應對特別狀態的社會治理制度規則,為緊急狀態的社會治理提供方案,助力社會秩序更加規范高效地有序回歸。
多元解紛的推動者。隨著疫情的推進,各類社會事件突發多發,社會風險交織疊加并跨域演化,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和難度不斷加大,構建高效運作的跨部門、多主體、跨地域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更為迫切。多元主體協同解紛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涉及社會體系的多個方面,是一項系統化、科學化的工程,在黨委的領導下,人民法院作為構建環節中重要的一環,應當發揮司法引領、司法推動、司法保障的作用,確保在法治軌道上強化社會各治理主體的協同運作,推動其他社會主體合法合規參與,破解“零和博弈”困境,充分發揮其他組織和公民協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專業資源優勢,避免行為盲動和違規,阻礙有效社會治理效能的實現。
答題:主動融入,以“小網格”釋放“大能量”
疫情以來,常州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中,依托“法官進網格、審務進基層”工作機制,打出了產業扶持、聯防聯控、多元化解、法治宣傳等“組合拳”,讓“小網格”釋放出了司法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能量”。相關經驗做法被《人民法院報》《江蘇法制報》《交匯點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
“網格+產業扶持”穩經營。主動加強與黨委政府、行業組織等工作對接,實地調研走訪本地重點企業、特色產業經營現狀,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及時出臺《關于依法防控疫情保障企業穩經營促發展的意見》《關于為全市“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提供高質量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工作意見》《關于司法服務和保障法治化營商環境若干問題的意見》等文件,出實招、有針對性地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得到了市委主要領導的批示肯定,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常州兩級法院還聚焦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設,在全市重大公共創新平臺、重點文旅項目所在網格設立巡回審判點及法官工作室,及時提供有特色、有成效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網格+聯防聯控”保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常州兩級法院第一時間行動,組建千名志愿者下沉基層網格,參與聯防聯控,協助做好卡口執勤、人員摸排、復工檢查、后勤保障等工作,參與對6000多家商鋪、企業的經營場所、設施設備、衛生狀況及防護防疫措施等摸底排查。對拒不配合防控檢測,辱罵并持匕首刀柄擊打基層防控志愿者頭部致人輕傷的犯罪案件,采用遠程視頻開庭審理,互聯網線上直播,網民觀看量超過160萬人次,被媒體盛贊為“一場教科書式的庭審”。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首例口罩詐騙案,適用速裁程序快審快結,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維護了誠信有序的生產經營環境。
“網格+多元解紛”化矛盾。推動訴源治理工作從法院主推上升為黨委主抓,在2019年實現全省率先將“民事(行政)案件萬人起訴率”納入市區兩級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考核的基礎上,2020年又推動該項工作納入全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任務清單。常州構建起由政法委領導、法院牽頭、政府推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4+N”社會矛盾化解訴源治理新模式,推進“府院對接、市區鎮聯動”的多元解紛格局縱深發展。常州法院建立“定點、定時、定崗、定職”工作機制,網格法官與掛鉤片區常態化聯絡,通過網格微信群、電話、走訪等方式動態掌握片區情況,及時給予法律咨詢。充分利用疫情防控帶來的契機,加大“智慧法院”推進力度,拓展網格線上解紛功能,推廣移動微法院、12368熱線、遠程視頻審判系統等信息化應用,提供網上引導、網上立案、網上調解、網上確認等一站式服務。
“網格化+法治宣傳”營氛圍。網格法官深入企業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于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解析有關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法律問題,營造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法治氛圍。結合走訪調研、案件審執中發現的共性需求,針對疫情可能引發買賣合同、金融、勞動等領域糾紛激增的預判,及時在法院自媒體上開辟《法在身邊》欄目,聚焦人民群眾與企業普遍關心的法律問題,以“法官說法”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各類風險防范提示。常州法院還與網格化社會治理其他成員單位聯合發布消費維權十大案例、知識產權十大案例等,更好回應群眾關切,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
(作者系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