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鶴
【關鍵詞】? 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術后恢復;并發癥
上消化道穿孔要是因消化性潰瘍程度的加深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壁被穿透所致,具有起病急、預后差的特點,一旦治療不及時則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是臨床治療上消化道穿孔的有效手段,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得快速發展及普及,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因其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而被臨床廣泛應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及腹腔穿刺確診,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惡性潰瘍穿孔、活動性出血、幽門梗阻及手術禁忌癥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37-73歲,平均年齡(49.54±3.37)歲;病程0.5-13h,平均(7.43±1.56)h,胃穿孔56例,十二指腸穿孔4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開腹穿孔修補術,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于上腹部腹白線正中取8-10cm切口,斷行分離皮下組織進入腹腔,充分暴露上消化道穿孔部位后采用大網膜覆蓋,用4號絲線將大網膜縫合于穿孔部位,之后常規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
研究組患者接受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于臍部置入鞘管,建立CO2氣腹,腹壓控制在13mmHg,在臍上位置穿刺,置入腹腔鏡,詳細探查腹腔情況后于麥氏點及反麥氏點取1cm左右切口作為操作孔,吸除腹腔內滲液及殘渣后在川空位置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查。之后沿縱軸間斷縫合2-3針修補穿孔,覆蓋大網膜加固并縫合,常規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補液、抗感染等支持治療,術后3個月行胃鏡檢查。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生活自理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已知癥狀及體征消失,穿孔完全愈合,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已知癥狀及體征顯著緩解,穿孔基本愈合,工作及生活影響不大;無效:以上指標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檢驗均采用SPSS19.0,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x±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2.2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生活自理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上消化道穿孔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與患者飲食不規律、潰瘍治療不及時、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傳統開腹穿孔修補術療效確切,但手術切口大,疼痛明顯,術中對腸管干擾大,術后需廣泛性沖洗腹腔,常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且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腹腔鏡穿孔修補術通過建立CO2氣腹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組織損傷,無需暴露腹腔,有利于預防及減少手術并發癥,另外創傷性小,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彌補了傳統開腹手術的不足。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生活自理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在上消化道穿孔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常毅.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治療上消化道穿孔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2):120-123.
[2] 閆凌.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治療39例上消化道穿孔的效果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