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睿 陳建平
【摘要】? ?人口老齡化帶來許多社會健康負擔,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高且有年輕化趨勢,腦卒中后引起的中樞性疼痛給患者造成巨大困擾,是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本文以中樞性疼痛的代表——丘腦痛為例,從疼痛的病因、癥狀、中西醫治療及預防等角度進行介紹,期望廣大讀者對中樞性疼痛有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預防,讓中樞性疼痛遠離我們。
【關鍵詞】? ?中樞性疼痛;丘腦痛;腦卒中
大家對于“腦卒中”“中風”一定不陌生,說起腦卒中我們馬上會聯想到口眼歪斜、口齒不清、視物模糊、半身不遂這些典型癥狀。腦卒中是造成我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病因,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行動不便的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不難想象這些看得見的癥狀已經嚴重影響了病患的基本生活,然而往往被我們忽視的腦卒中后疼痛對人們造成更嚴重的困擾,特別是對心理健康的折磨。疼痛本身作為一種不愉快的主觀體驗,比起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等外周性神經病理疼痛,中樞性疼痛似乎更加看不見、摸不著,我們也缺乏對中樞性疼痛的基本了解和認識。
中樞性疼痛通常是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疼痛,其原發病一般在腦內或脊髓,也就是我們人體的高級神經傳導中樞的任何水平出現了問題都會引起中樞性疼痛,這些問題可能有出血、梗死、外傷、腫瘤、感染等,癲癇和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也可歸為中樞性疼痛。既往各種中樞性疼痛被籠統地稱為丘腦痛,隨著科學的進步,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但是丘腦痛作為最典型和最常見的中樞性疼痛,仍然值得我們給予最大的關注。
丘腦又稱背側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灰質核團,在人類這種大腦皮層發達的動物中,丘腦是最重要的感覺傳導中繼站。除嗅覺外,我們的各種感覺反射都要在丘腦內更換神經元,然后再投射到大腦皮層形成我們的認知。丘腦痛是一種發作性、有時呈持續性頑固疼痛的綜合征,通常繼發于丘腦紋狀體動脈或膝狀體動脈供血區域的腦梗死或出血。雖然腦卒中患者里中樞性疼痛的發病率只有8%,但其中50%為丘腦卒中,但是腦卒中本身的發病率很高,病患基數很大,丘腦痛的發病率同樣不可小視。
丘腦痛繼發于丘腦的局部病變或功能障礙之后,可能即刻出現疼痛,也可延遲數月甚至數年后出現。不同患者由于受到的傷害性刺激不同,對疼痛的主觀體驗不同,丘腦痛的疼痛程度可高可低,疼痛的形式各種各樣。丘腦痛出現后,疼痛的性質、程度和部位會隨著病程的持續而變化或加重,比較典型的情況是對側肢體的彌漫性、持續的劇烈疼痛,會有爆發性的加重,患者往往難以忍受,就醫時可表述為針刺樣痛、燒灼樣痛、電擊樣痛、擠壓樣痛等感受的單獨或合并存在,其中燒灼樣疼痛最為常見。這種疼痛以自發性疼痛多見,也可因外界或自身的內臟刺激而誘發甚至加重。正常的觸碰、冷熱變化、強光照射、情緒波動都可能引起強烈的疼痛,而且丘腦痛一般會在刺激消失后的一段較長時間內持續,如同一個彈簧,在擠壓后要持續擺動一段時間后才會停止。丘腦痛不單是疼痛那么簡單,很多患者會有相應疼痛區域的感覺異常或缺失。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丘腦痛患者通常會有心理障礙,這既有神經系統本身疾病的因素,更有長期的疼痛刺激和行為障礙的原因,患者會有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嚴重者會有自殺傾向。
丘腦痛患者常有比較典型的腦卒中癥狀,結合影像學改變,在排除一些常見的慢性頸肩痛、背痛、關節痛后,一般不難作出診斷。但是針對以丘腦痛為首的中樞性疼痛的治療比較困難,目前尚未有統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各種治療往往只是減輕疼痛而很難做到根治疼痛。不可否認,有部分的丘腦痛是可逆的,在經過一般對癥治療后能達到基本緩解,但多數情況下需要多種手段的聯合治療。病因治療應該被重視起來,一些患者在經歷腦梗死后,改善腦組織血供的治療取得效果的同時,疼痛情況也會有所緩解,因此醫生指導下的積極康復手段十分有助于鎮痛治療。針對丘腦痛,常用的麻醉鎮痛劑并不是首選,通常難以滿意地控制疼痛,抗抑郁藥在臨床中應用較多,不僅可以緩解疼痛患者的抑郁情緒,本身也具有一定鎮痛作用。此外抗癲癇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降低神經元病理活動中的作用,有助于中樞性疼痛的緩解。需要注意的是,在給予服用這些藥物前應該給患者進行詳細的講解,做好溝通,避免加重患者或家屬的疑惑和焦慮。
中醫治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特別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中樞性疼痛治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從中醫角度看,丘腦痛多是血脈凝澀,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因此臨床上多選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藥治療。同時,中醫傳統的針灸治療可以發揮比較獨特的治療效果,是服用中西藥的良好補充。在遇到頑固性疼痛時,我們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比如丘腦核團毀損術、中腦傳導束毀損術等等。人們一直對開顱手術抱有畏懼心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目前我們針對這類疼痛有很多微創介入治療技術,創傷小,安全性高,也有不錯的臨床效果。比如各種慢性電刺激治療,通過電刺激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某些神經遞質的改變,激發鎮痛物質或抑制甚至阻斷疼痛傳導。
丘腦痛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長期損傷,在面對疼痛人群時各種治療康復手段很難達到比較穩定的效果,往往需要多種治療并用。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預防,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通過合理飲食、調整作息方式、定期體檢等措施,降低腦卒中乃至中樞性疼痛的風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下期預告:骶髂關節炎)
陳建平?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醫學科學院)疼痛科主任。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二級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疼痛學會會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疼痛分會腰背痛專家委員,山西省醫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西省健康協會脊柱脊髓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常委,山西省政協智庫專家。
擅長微創技術治療疼痛:通過利用神經阻滯、定點介入、射頻、低溫等離子消融等技術治療偏頭痛、脊柱源性疼痛、頸肩腰腿痛、癌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各種關節痛、眩暈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