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薄海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大學生課外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引領工作方法研究”(L19CKS007) ??階段性成果
大學生就業思想困境
思想困境是主體在面對外部世界時發生的一種思想認知和認同問題。從一般意義上說,思想困境的產生是人的感性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價值分歧,是思想與現實之間的不一致,即主體認知與客觀環境之間的不匹配。具體到大學生就業的思想困境,就是在就業時對于就業問題的思考不能正確指導現實選擇,或者是頭腦中不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就業問題,是在就業問題上主體認知與社會相剝離的一種兩難狀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困境,與其生活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素質等方面關系密切,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過程,成為大學生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思想障礙。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困境有著明顯的外在表現。一是就業選擇側重于到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而鮮有考慮到西部、農村等相對經濟落后地區。二是大學生只是滿足于較低層次物質需要,而沒有考慮到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三是有些大學生對自己前途存在過多的悲觀意識,就業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積極主動的擇業意識。四是大學生仍然沿襲著傳統的就業方式,現實當中創業意識缺乏。五是擇業前、就業中都比較盲目,在尚未做出全面考量的情況下,更加偏重個人偏好。
大學生就業思想困境的價值歸因
就業是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環節,這不僅僅是職業、崗位的選擇,更對自身職業價值觀的表達。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建立在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比較之上,如果二者之間達成一致,那么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認知就會與現實選擇相一致,也就不存在思想上的困境。反之,就會出現思想上的困惑。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個人價值取向與現實不符造成的。簡單來說,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發生了價值認知的偏差。
大學生就業的認知偏差可以表現為個人擇業觀與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符,即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取向存在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價值觀認知的偏差實際上是“實然”與“應然”之間的矛盾。這種偏差有兩種表現:一是對應然問題價值標尺做出錯誤的選擇,沒有正確認知大學生就業中價值標準,即以一種錯誤的價值取向作為自身擇業過程中的指導理念。表現為大學生個體對于自身價值、經濟利益等問題做出了一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應然”判斷,在個體的就業選擇上,過分看重經濟利益,以個人本位為中心,將個體價值的實現等同于個人經濟收入與對社會權力的接近和掌握程度。

二是對一系列實然問題的認知上發生偏差,比如個人的實際能力、技術水平和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狀態,特別是對于應屆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上。面對開放的社會大環境,需要大學生以社會對合格工作者的要求為出發點,明確自身的實際狀況。比如,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之間的差距,對于未來就業的行業和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偏差,以及一些突發的、整體性的社會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會影響整個社會對于當年畢業生就業的吸納程度。
強化價值觀教育破解大學生就業的思想困境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困惑,單純依靠大學生自己解決效果不會太明顯,這是由于價值取向的認知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大學生很難用滲透了個人價值偏好的價值標準去對事物進行客觀評價。因此,針對這種擇業觀的內生價值特性,需要對其進行外在的價值干預才能得到有效破解。即通過系統的職業價值觀教育,解決大學生在擇業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基于這種邏輯,強化職業教育中的價值引導,成為破解大學生就業思想困惑的重要方法,這也使得大學生擇業觀能夠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國家的要求相符合,進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人、改造人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目標。
當前,我國高校為了適應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方式改革的需要,普遍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作為公共必修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職業類別和自身特點,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理念,培養成熟的職業意識和求職技能。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更多是偏重實際效果的取得,將課堂變為教材的講解和既定問題的解讀,甚至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重要工具,將其等同于就業安置、就業指導。課程講授過程中多是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政策,準備就業材料,提高就業技巧等方面,沒有更多注重于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價值觀養成,特別是很少旗幟鮮明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現實有效的結合。這種片面做法雖然能夠使得學生實現就業的短期目標,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理性的職業觀,對其就業后的工作穩定和職業發展都具有一定負面影響,并且對于高校向國家社會輸送職業人才也造成很大的隱患。作為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時期,是學生自身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接受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契機。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成為破解大學生就業思想困境的有效且必要的環節。
強化就業指導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就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職業觀教育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職業觀,塑造與社會主流價值取向一致的擇業就業理念,在思想層面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惑,進而促進實際就業過程中的目標達成率。應該說,價值觀教育是在更為根本的層面上推動高校就業工作,為整個社會提供更為有效的人才供給。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 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就業過程中的價值觀培養也需要開展“全員育人”的職業觀教育。
對于思政教師而言,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思考,在擇業就業過程中應當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具體的職業道德評判標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精神融入學生職業選擇過程中,通過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職業選擇問題上衡量個人、國家、社會的三者關聯的價值標尺。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要以工匠精神來指導學生擇業,高校應該以不同專業、不同特點、不同情況為出發點、以學生實用為基本要求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持一種非功利的擇業心態,培養學生盡職盡責的工作當理念,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對于輔導員而言,要重點培育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引導學生堅信越是條件艱苦越能鍛煉成才,越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鼓勵大學生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通過基層鍛煉促進自身成長,從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奉獻社會、報效祖國。
總結來說,破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困惑,關鍵在于按照“課程思政”的理念,加強就業指導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在擇業就業問題上,清晰認知自身條件、職業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工程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將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與價值實現統一。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01.
[2]張天華,柴偉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對策探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3).
[3]錢昕,方雅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學生擇業觀教育[J].生涯發展教育研究,201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