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順 魯成 巍蒙懿
荔波縣多年來都以“費烏瑞它”為主栽品種,品種結構單一。為篩選出更多適合荔波縣種植的高產、早熟、優質的脫毒馬鈴薯品種,不斷優化品種結構,荔波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于2014~2015年度引進了脫毒馬鈴薯早熟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為荔波縣發展早熟脫毒馬鈴薯提供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品種
脫毒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荷蘭15),從呼倫貝市巴爾農牧業應用技術開發研究所引進。
2、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位于荔波縣朝陽鎮八爛村,試驗田前作為水稻,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土壤為黃紅潮沙泥田。
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2個處理。(1)頂芽20g~25g;(2)中芽20g~25g(ck);(3)尾芽20g~25g;(4)頂芽30g~35g;(5)中芽30g~35g;(6)尾芽30g~35g;(7)頂芽40g~45g;(8)中芽40g~45g;(9)尾芽40g~45g;(10)頂芽50g~55g;(11)中芽50g~55g;(12)尾芽50g~55g。采取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每小區長4.8m,寬2m,小區面積為9.6m2,每小區雙行(40cm+80cm)起壟栽培,株距20.2cm,密度5500株/667㎡。小區四周及重復間走道0.5米,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
二、結果與分析
1、生育期記載
通過播種、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收獲期和生育期的記錄得出,12個處理從出苗到成熟全生育期64d~69d之間;處理3(尾芽20g~25g)全生育期最短為64d;處理10(頂芽50g~55g)全生育期最長為69天。
2、不同處理經濟性狀
通過對處理1~12的出苗率、株高、主莖數、莖粗、小區總薯重和商品薯率的試驗得知,不同處理中處理3(尾芽20g~25g)出苗率最低,為73.21%,其次是處理6(尾芽30g~35g)出苗率為77.38%。其他各處理出苗率均在80%以上,處理10(頂芽50g~55g)出苗率最高,達94.64%。處理7(頂芽40g~45g)植株最高,為38.5㎝;處理3(尾芽20g~25g)植株最矮,為26.3㎝;各處理株高均在26.3~38.5㎝之間。處理7(頂芽40g~45g)主莖數最多,為2.0個;處理1(頂芽20g~25g)主莖數最少,為1.0個。莖粗最大的是處理10(頂芽50g~55g),為1.11㎝;莖粗最小的是處理3(尾芽20g~25g),為0.80㎝。從商品薯率上看,處理3(尾芽20g~25g)商品薯率最低,為77.42%,處理9(尾芽40g~45g)商品薯率最高,達86.53%;其次是處理4(頂芽30g~35g),商品薯率為83.82%。
注:150g以上為大薯、50~150g為中薯、50g以下為小薯,50g以上為商品薯。
3、不同處理產量記載
通過對處理1~12的小區產量、折合產量、較對照、位次和差異顯性的結果得知,處理10頂芽(50g~55g)的平均單產1071.81㎏/667m2,比對照中芽(20g~25g)824.12㎏/667m2增產30.06%,位居第1;處理11中芽(50g~55g)平均單產1055.61㎏/667m2,比對照增產28.09%,位居第2;處理7(頂芽40g~45g)平均單產976.90㎏/667m2,比對照增產18.54%,位居第3;處理12(尾芽50g~55g)平均單產953.75㎏/667m2,比對照增產15.73%,位居第4;處理8(中芽40g~45g)平均單產900.51㎏/667m2,比對照增產9.27%,位居第5;處理9(尾芽40g~45g)平均單產893.56㎏/667m2,比對照增產8.43%,位居第6;處理1(頂芽20g~25g)和處理4(頂芽30g~35g)平均單產872.73㎏/667m2,比對照增產5.90%,并列第7;處理5(中芽30g~35g)平均單產865.78㎏/667m2,比對照增產5.06%,位居第9;處理6(尾芽30g~35g)平均單產847.26㎏/667m2,比對照增產2.81%,位居第10;處理2(中芽20g~25g)平均單產824.12㎏/667m2,位居第11;處理3(尾芽20g~25g)平均單產645.87㎏/667m2,比對照減產21.63%,位居第12。
經方差分析,F區組間=0.994
三、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生育期雖適中,但頂芽產量高于中芽和尾芽,且品質較對照處理2好;處理10產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生育期適中,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但該處理用種薯較多,需綜合考慮市場因素。因此建議:(1)擴大試驗區域及研究范圍進一步進行試驗研究;(2)適當布局一定面積處理1(頂芽20g~25g)、處理4(頂芽30g~35g)、處理7(頂芽40g~45g)、處理10(頂芽50g~55g)的進行示范。
(作者單位:558400貴州省荔波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