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偉 于紅芳
宿根花卉屬多年生植物,是一種觀賞性極強的植物,適栽能力較強,色澤鮮亮,被廣泛用于北方園林綠化工程之中,為提升園林綠化效果做出極大的貢獻。為擴大宿根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價值。
1、宿根花卉生產的應用特點
適應能力較強:宿根花卉是指能夠生存2年或2年以上,成熟后每年開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宿根花卉并不是嬌貴的植物,對于水分含量沒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種植成活后當年就可以開花。和其他植物相比,宿根花卉過冬也比較簡單,在沒有覆避的地方都可以過冬,不需要對其施加任何防寒措施。成片種植的效果最佳:在園林綠化中,宿根花卉并不是單株種植的,通常情況下都是利用成片或者組團的方式進行種植,另外和其他植物一起種植也能成活。在園林景觀綠化領域,考慮到宿根花卉的顏色、花期以及株高不盡相同,一般將不同種類的宿根花卉種植在一起,宿根花卉在不同的時間開放,讓人們隨時欣賞優美的景觀,在延長花期的同時達到了最好的景觀效果。容易繁殖:在宿根花卉種植成活后,只要花苗生長期間給予充足的水分,此類植物就能連續多年開花。若用宿根花卉去設計花壇,植株成活后只需進行必要的修剪、澆水等基本養護工作,3個月內就可以保障觀賞性,次年觀賞效果最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管理成本。宿根花卉的繁殖栽培技術相對簡單,通常采用播種、扦插以及分根等方式,成活率相對較高。
2、宿根花卉的生態習性
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宿根花卉具有春季發芽、夏季開花、冬季枯萎,地下部分休眠,待到次年二次生長的生長特點。同時,其生長特殊性還體現在:不同花卉對水分要求差異大,比如:個別喜歡濕潤環境,像是燕子花、鈴蘭、烏頭等等。個別喜歡干旱環境,像是馬藺、黃花菜等等。不同花卉對溫度、光照的要求差異大,比如:個別喜歡光照充足的環境,像是:菊花、宿根福祿考等等。個別喜歡冷涼的環境,比如:芍藥、耬斗菜等等。個別喜歡半蔭的環境,比如:落新婦、紫萼等等。除上述差異之外,宿根花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推廣栽植過程中,除砂土地、黏重土之外,多數土壤均適合宿根花卉的種植。上述介紹宿根花卉的生長習性,為不同地區、不同氣候的園林綠化工程選擇提供最有價值的資料參考信息。
3、融合栽種技術在宿根花卉生產中應用
(1)重視溫度管理
溫度是影響菊花生長發育的重要因子,已有研究表明菊花的開花受溫度影響,一般10~13℃將會促進菊花的花芽分化從而促進開花,10~12℃以下不利于或者推遲菊花開花,在生產上需要加溫;高溫條件下,如27~28℃,菊花開花將會受到抑制,因而需要降溫。通過調控菊花生長發育期溫度,可實現在元旦、五一等節日期間開花要求,維持菊花生長期間的平均溫度在10~20℃及13~20℃,分別可滿足元旦、五一等節日開花需求。通過溫度調節菊花花期,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但在增溫或降溫對菊花花期影響的對應天數上仍然存在困難。在蘭花上,溫度是影響其成花及花期的關鍵或重要因子之一,已往研究總結得出蘭花因品種會在不同溫度下花芽發育及開花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體來看,高溫(28℃以上)不利于蘭花開花。但也有些蘭花品種如卡特蘭耐熱不耐寒,冬季溫度不得低于12℃,否則會引起花芽凋落,同時卡特蘭生長發育不能溫差過大,一般在5~10℃有利于植株生長開花。大麗花是一種喜涼爽不耐高溫的花卉,適宜生長溫度為18~25℃,但花期調控時溫度也不易過低,因而建議大麗花花期調控時溫度不要低于8℃。
(2)栽培管理
對幾種常見的宿根花卉栽培進行研究:首先,芍藥根系粗大,栽培前應深翻土地,并施入充足的有機肥。栽植深度以芽上覆土3~4cm為宜。芍藥喜肥,每年生長期間結合灌水追施三四次復合液肥,施肥時間分別為早春萌芽前、現蕾前和8月中下旬。11月中下旬澆一次凍水,有利于越冬及保墑。其次,鳶尾栽培要求地塊排水良好、適度濕潤,其適宜生長于石灰質堿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不良。栽植前需施入充分腐熟的堆肥、油粕、骨粉及草木灰等作為基肥。鳶尾生長在淺水或潮濕土壤中,通常植于池畔及水邊,以微酸性土為宜。另外,四季秋海棠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生長旺盛,要注意肥水管理,14~21d追肥一次。栽培過程中要摘心兩三次,使每株有4~6個分枝,促進開花。花后應剪除殘花枝,促進新枝生長,加強管理,可多次開花。夏季應適當遮陰;冬季保證陽光充足,注意越冬防寒。最后,菊花生長期的水分管理要做到“見干見濕”。在菊花孕蕾期要給予充足水分。澆水宜結合施肥進行,菊花生長初期,以施氮肥為主,促進植株營養生長。菊花生長中后期,尤其在孕蕾期應增施磷鉀復合肥,也可追施花卉專用肥。施肥時濃度不宜過大,遵照“薄肥勤施”的原則,施肥后要及時澆水。
(3)宿根花卉病蟲害防治工作
宿根花卉病蟲的防治可以通過物理方式進行控制,但這種物理防治的效果不佳,對蟲害的特征比較了解,物理方式可以很好地防治害蟲。除此之外,宿根花卉病蟲的防治也可以通過化學方式進行控制,所謂化學方式就是使用化學試劑通過噴灑、澆灌的方式殺除病蟲。這種方法雖比物理方法的殺蟲效果好,但化學方式容易破壞周圍生態系統的平衡。除此之外,還要時刻注意化學制劑對人體的危害。要時刻以低毒、毒副作用的原則選取化學制劑,應不斷地改進給藥的方式,盡可能減少給藥次數。
(作者單位:461670河南省禹州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