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萬英
近年來,隨著向日葵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向日葵病、葵葵螟、向日葵銹病的危害也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向日葵的產量和品質。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向日葵病蟲害的常見種類及其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向日葵的生長特性
向日葵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在一米至三米之間,莖頂部生花序,花苞片數多,呈覆瓦狀圍繞花蕊分布,其葉呈卵狀,葉片往往互生,葉片正反兩面均顯粗糙,生被毛,葉片邊緣呈現鋸齒狀。
向日葵的種植溫度較為寬泛,四季中皆可種植,一般以夏、冬兩季為多,其生長十分迅速,主要與種植地的溫度、降水、光照、土壤肥力息息相關。
1、溫度
向日葵的原產地為南美洲,處于熱帶地區,因此其十分耐熱,同時向日葵的耐寒度也十分優秀,這使得向日葵的種植溫度相當寬泛,適宜不同溫度帶種植。向日葵種子能夠在低溫環境中保持生長能力,在2℃以上就能夠恢復活力,土壤在5℃左右種子便可達到萌芽溫度,10℃以上向日葵種子就能夠生根發芽,而30-40℃之間為向日葵種子發芽的最佳溫度,高于這一溫度后,向日葵種子活力降低,出芽率下降。
2、降水
雖然對于溫度要求較為寬泛,但向日葵的生長中對于降水要求則較高,種植至現蕾階段為了根系發育,對于降水要求極低,對于水分的需求量在2%以下,而現蕾到開花期間則對降水量要求較大,占總需水量的40%以上,缺水會導致開花期延后;開花至結果期是向日葵的第二個需水期,水量需求占40%左右,此時缺水容易造成葵花籽油脂含量不足。
3、光照
向日葵的向陽特性使得其對光照需求并不迫切,屬短日照植物,但充足的陽光有利于向日葵幼苗的生長與花期的提前到來,授粉期時充足的光照能夠提高授粉成功率,結實期則能夠提高葵花籽的油脂含量。
4、土壤肥力
向日葵對于土壤肥力要求較低,無論是土壤肥沃還是貧瘠、干旱、鹽堿向日葵作物均可成活,這是由于向日葵耐鹽、耐旱、耐澇的特性決定。
同時,向日葵具有觀賞性、整治土壤的作用。葵花籽是一種十分寶貴的油料作物,葵花籽油富含豐富的亞麻酸,對于人體健康有益。
二、向日葵生長中主要病蟲害
向日葵對于自然環境要求較低,是一種成活率高、種植效率高的作物,但其生長期間同樣會遭受病蟲害,造成幼株成活率降低、結子能力下降、葵花籽干癟或空子等減產或地產后果。因此對于向日葵病蟲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主要病蟲害包括:
1、菌核病
菌核病是向日葵主要病蟲害之一,這一病害在向日葵的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能發病,出現莖、花盤、花籽腐爛現象,腐爛部位主要表現在根、莖、葉、花四個部位。腐爛部位在根部表現為水浸狀褐色斑,會隨著腐爛部位向其他部位蔓延,處于潮濕環境時病根處會生出白色菌絲與鼠糞狀菌核,最終使得枝株倒伏、枯死;腐爛部位在莖部則病斑表現為同心圓狀,隨圓范圍擴大而向其他部分傳染;腐爛部位在葉部則會快速在葉面形成病斑,在濕度較大的季節中病斑傳染范圍會迅速擴大;腐爛部位在花部則會造成花盤腐爛,影響到向日葵作物的產量。
2、列當病
列當病是一種作物寄生病,列當是一種寄生與向日葵根部的毒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呈褐或黃褐色,枝株中無葉綠素,通過須狀假根向向日葵根部寄生,依靠向日葵內部的養分來生存與寄主搶奪養分,直到將整棵向日葵枝株養分全部吸收,造成植株枯死后向其他向日葵枝株入侵。
三、向日葵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1、針對菌核病的防治
菌核病的傳染從感染土壤開始,病菌首先通過翻耕中的感染枝株與種子留存于土壤中,在氣溫回升至零上時恢復活力,當土壤濕度增加菌核開始發育,隨風力將孢子播撒至向日葵枝株上進行傳染,對其進行防治可以通過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截斷再感染的渠道;通過深耕的方式將表層土壤壓入深土中,使病菌發育后無法播撒;對作物中的病株進行移除或焚燒,必然交叉感染;在播種期進行適當的種子處理,通過60℃左右高溫對種子內部病菌進行殺滅;同時也可以使用藥物浸種的方式,按照種子重量拌以50%的腐霉利或40%菌核凈進行殺滅,花盤期可以通過噴施40%紋枯利、50%腐霉利、40%農利靈來進行殺滅。
2、針對列當病的防治
列當種子會通過留存于土壤中或混于向日葵種子中生存,在列當種子種植與土壤中后,即使未接觸到寄生植物也能夠在土壤中繼續生存十年左右的時間,對向日葵生長十分不利,對其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種良種,選擇抗列當類品種如先進工作者、蘇三等作為種植品種,降低列當對枝株的危害性;針對列當的長期存活期進行輪作;重點關注7-9月列當生長期間的向日葵除草工作,進行多次除草并對雜草進行燒毀或深埋;選種時對感染區向日葵種子進行嚴格篩選,減少列當種子混入向日葵種子中幾率;使用0.2%2.4-D丁脂溶液對感染區作物進行為期1-2周的噴施,噴施需要注意在向日葵花盤成長期,以免對向日葵生長造成影響。
總之,除以上列舉種類外,向日葵種植病蟲害還包括缺素癥、褐斑病、細菌性葉斑病、黃萎病、螟草地、向日葵潛葉蠅、黑絨金龜蟲、蒙古灰橡蟲甲、網目沙潛等等,對于向日葵種植病蟲害防治方式的研究需要不斷進行,以保證在維持生態平衡的狀況下實現長足的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作者單位:730030甘肅省蘭州市副食品基地建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