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倩
2014年,習總書記在了解畢節扶貧經驗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此后,產業扶貧逐漸成為區域性扶貧的一大重要舉措。2018年,習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發展貧困地區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特色產業,通過健全完善產業帶貧機制,可以完成從“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的轉變,實現脫貧賦能、精準造血的目標。P縣的脫貧之路便是區域性產業脫貧的縮影,本文以筆者在該縣的相關調研工作為基礎,嘗試指出其產業脫貧路徑,并提出關于區域性產業扶貧的一些思考。
P縣轄9個鎮、8個鄉、296個村,因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工業及特色農業發展落后,曾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全面提升貧困人口脫貧質量,實現穩定脫貧,P縣利用其特有的農業產業優勢,采取靈芝“代管”、中藥材“代種”的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并通過“五個一百”示范帶動工程及光伏、電商、旅游等各項產業帶動70個貧困村及上千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一)P縣產業脫貧路徑
發展多效型產業帶貧模式,提升扶貧主體內生動力。P縣在扶貧過程中,深入推進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致富示范戶聯動貧困戶的產業帶貧模式,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獎勵機制,與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合作發展中藥材、養蜂、靈芝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主體發展。并持續推動電商扶貧,采用“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采用“互聯網+”扶貧模式,幫助100多戶貧困戶增收85萬元。
開發多效型產業帶貧模式幫助P縣在產業脫貧中實現多維創收,形成了“企業-組織-個體”多維立體幫扶模式,同時采取土地經營權流轉、量化入股、勞務就業等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并通過技術教學、就業支持等手段,提高貧困戶生產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和風險抵御能力,實現穩定增收。
引進科學技術人才,扶持區域性特色產業。產業扶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即注入科技要素、開發特色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高校派駐扶貧人才等,是P縣產業扶貧中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其中尤以靈芝產業發展最為典型。李先生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安全專業畢業后選擇返鄉創業,站在科研一線,先后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年太空靈芝項目正式落地,有效地解決了靈芝產業開發面臨的資源短缺、品種單一等困境,從源頭上推動了P縣靈芝產業的良性發展。
李先生創立的靈芝企業通過打造“公司+基地+貧困戶入股”、“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流轉貧困戶土地”的多向扶貧模式,開展貧困戶就業培訓、創建“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就業。同時新建溫控出芝車間,實現四季出芝,以此為窗口吸引海內外客商前來參觀,將P縣的旅游文化資源同步嫁接,吸引客商到P縣投資和消費,推動本地物流、交通、食宿等第三服務產業的發展,增加村民及村財收入,逐步改變村財靠財政輸血的局面,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保障穩定資金投入,實現產業可持續運作?!笆濉逼陂g,P縣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約1.4多億元,共對有發展種養殖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12000余戶次,實現戶均增收2000多元。H村作為省級貧困村,利用中央產業扶貧資金和N市產業發展補助資金14.5萬元,建立了10畝的竹蓀種植基地,每戶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
“產業是肌體,資金是血脈”。產業扶貧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有技術精準挖掘資源,也需要有持續且穩固的資金投入,以幫助企業在產業開發前期建立穩定的運行機制,中后期打響口碑,形成“洼地效應”,把更多外資引流到貧困地區,實現產業的可持續運作。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避免造成扶貧資源的揮霍、浪費。
(二)P縣產業脫貧成效
2016年至今,P縣靈芝產業發展迅猛,年產值達約3億元。企業因人因戶施策,農戶以小額信貸方式入股公司,每年靠分紅可增收3000元左右;貧困戶以勞動力形式到公司打工,可獲得穩定收入。同時,依靠中央、政府等多方資金投入,P縣已發展優質稻2萬多畝、發展毛竹1.2萬畝、發展薏米種植500畝、發展中藥材500多畝、建設光伏扶貧電站20個。
隨著全面脫貧目標的不斷推進,產業脫貧作為一種區域性扶貧策略,在其中起著愈發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在真正的實踐中也有許多挑戰和困難。
首先,發展因地制宜的多效型產業帶貧模式是提升扶貧主體內生動力的關鍵一環,通過建立“企業-組織-個體”多維立體幫扶模式,可以在脫貧過程中幫助貧困主體尋找多向扶持力量,如技術、資金、資源等,實現貧困主體的自主創收、穩定增收。
其次,在產業脫貧過程中,在中央、政府給予穩定資金保障的條件下,科技人才能夠幫助貧困地區探索精準、可行的產業開發對象,自主研發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開發、產品銷售、吸引外資、發展衍生產業的循環產業鏈,真正實現產業帶貧、精準造血的脫貧目標。
因此,產業脫貧過程中,“留住”科學技術人才、“穩住”產業發展方向、“穩定”后方資金保障是實現產業脫貧目標和路徑時需要重點把握的難點和要點。
[1]李祥,葛楊.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以廣東吳川市穩村番薯
產業扶貧模式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4).
[2] http://nynct.fujian.gov.cn/ztzl/fpgz_1/gzdt_5707/201907/t20190722_4946193.
htm(20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