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生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商品、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等方方面面的生產要素不斷跨國跨地區的流通,既給企業帶來的優質的技術和發展空間,也隨之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因此,為了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抓住機遇的同時又不被挑戰擊敗,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管理水平作為影響整個企業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為了全面加強企業的工商管理能力,需要相關企業領導根據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不斷更新和改進工商管理培訓機制,以便更好更強勁的助力企業管理階層得到工商管理的相關培訓。
加強工商管理培訓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其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下,需要企業進行工商管理培訓。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環境趨勢下,世界各國的市場關系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國內企業要想做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就需要兼顧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環境。由此,企業要想在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之下做大做強,就必須要提升企業工作人員對工商管理知識掌握,懂得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工作效率,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保駕護航。
其二,在提升企業內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素質方面,工商管理培訓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就國內大部分的企業發展水平來說,部分企業管理人員的相對業務能力和學歷水平較低,在相關的管理工作過程中并不具備專業管理能力,甚至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無法很好的運用自己的專業素養,相關專業知識僅停留在書本之上,更缺少相關的業務經驗和閱歷。所以,對于這些人員,企業就必須要進行工商管理培訓,快速且有用的加強了企業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
工商管理培訓在企業文化中是否有必要性。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建設,國內市場也在不斷變化,而大部分業務人員對市場的認知甚至還停留在十年以前,長時間里被傳統工商業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影響,所以認為工商管理培訓的存在是可有可無的,在企業文化里僅僅是“走個過場”。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大環境之下,企業要想加強自身的市場綜合競爭力,就必須要提高對工商管理培訓的重視。部分企業在擴大市場的步伐里,過分強調企業的經濟效益,長時間不把工商管理培訓放在眼里,更有甚者認為工商管理的相關培訓只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開銷。實際上,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訓,可以給企業帶來更長遠的發展目標,讓企業資源在公司內部進行優質整合,梳理出公司資源更好的利用方案,再加以科學的方案實施下去,就減少了大部分的企業資源耗損,不但能提高企業經費,還便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單一的培訓方法無法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結合目前工商管理培訓案例來看,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工商管理模式都相對落后,不少企業依舊使用老舊的工商管理培訓方法。因此,這些死板、無聊的培訓方法造成了管理培訓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既耽誤了時間,又沒有學到有用的知識,與企業發展所需求的員工專業目標訴求完全不一致。同時,企業管理者沒有制定合理的工商管理制度,對企業的工商管理培訓成果也沒有進行考核,使培訓過后形成的良好工商管理文化白白流失,嚴重拖慢了工商管理的進一步提升,更不利于企業長遠戰略目標的發展。
缺乏專業的工商管理培訓人員。就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訓水平來講,大部分國內企業領導已經懂得了工商管理培訓所占的重要地位,但從企業實際的工商管理培訓的狀況來講,仍然存在很嚴重的專業性問題,這也是大部分企業所不具備的,工商管理培訓人才的缺失,更談不上專業水平的工商管理培訓團隊的建設,根本沒有給工商管理培訓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這不但會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工商管理培訓的文化流失,更會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企業領導者和管理階層對工商管理培訓的重要性的認知。只有從企業領導和管理階層自上而下的認識到工商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才能使員工得到有效認知,在這一過程中領導管理階層需要展現出端正認真的態度來,為中層基層的大部分員工做好榜樣,及時幫員工樹立積極正確的工商管理價值觀,以便為后續的工商管理培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不斷完善工商管理培訓制度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改進工商管理培訓方法和培訓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下,全球先進的管理文化和信息也在不斷的跨國跨地區交流,所以傳統的工商管理培訓方法對當今社會已經不再適用,這就需要企業管理者對工商管理培訓方案推陳出新,不斷對培訓內容進行優化,結合企業自身資源與企業員工文化水平,制定出與市場接軌的培訓方案。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加強員工參與培訓課程的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工商管理培訓意識。
[1]馬杰.工商管理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10):97.
[2]張穎.工商管理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5):120.
[3]尹盛荷.工商管理培訓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01):109.
[4]田壯壯.工商管理培訓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