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喬明
摘要
作為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整本書閱讀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只有消弭學生和名著之間的閱讀隔膜,打破整本書閱讀的壁壘,構建名著閱讀的同理心,使學生和作品進行無障礙對話,讓學生和作者的視野融為一體,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終身閱讀的優秀品格。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興趣融合;閱讀品質;同理心
早在1941年,葉圣陶就明確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閱讀主張。語文課程標準也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引導學生讀名著、讀經典,把人類文化精華傳承給學生,應該是整本書閱讀的出發點。但是,受文本篇幅、時代背景、理解能力、閱讀方法、賞析層次等方面的限制,學生要真正讀懂、讀通、讀透一本書,委實不易。那么,如何打破整本書閱讀的壁壘,構建名著閱讀的同理心,使學生與作品進行無障礙對話,讓學生和作者的視野融為一體呢?筆者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做了一些嘗試。
一、打破“距離遠,時間久”的壁壘,激發閱讀興趣
《紅星照耀中國》歷經時間的洗禮,一直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關注,至今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放射著別樣的光芒。但是,其寫作年代距今已有80多年,作為紅色根據地的陜甘寧邊區也并不為現在的學生所了解。彼時、彼地、彼人、彼事,對學生而言,無論是時間距離還是空間距離,都離他們很遙遠。教師如何打破時空距離的限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1.從了解書名入手。《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進步記者、著名作
家埃德加·斯諾根據在陜北蘇區的采訪手記而寫成的關于“紅色中國”的新聞報道集。它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讓全世界人民尤其是西方人看到了在中國西北貧瘠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遠見卓識和崇高的使命感,是中華民族最耀眼的希望之光。這本書出版前,斯諾曾為書名殫精竭慮。他擬了很多書名,并在各種場合請他的朋友參考。大家一致選定了“Red Star in China”(“紅星在中國”)。但在出版時,斯諾的出版經紀人將書名誤寫成“Red Star Over China”(“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是一個失誤,但正是這個失誤激發了斯諾的靈感。于是,他將這本書正式命名為《紅星照耀中國》。毛澤東對這本書的評價極高,稱贊它是“外國人報道中國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兩部著作之一”。
2.從了解作者入手。
閱讀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1936年,一位美國人,懷揣著對中國革命的無數問題,突破重重封鎖,輾轉來到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在這里,他采訪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也采訪了最普通的陜北民眾,體驗了紅色根據地的生活。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整整四個月的工作和生活,讓他徹底了解和愛上了這片熱土,寫出了關于中國革命的不朽著作——《紅星照耀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最高領導人見面;還是這位美國人,臨終的遺言是“我熱愛中國”。他逝世后,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朱德送花圈吊唁;他的一部分骨灰被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通過教師介紹、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大家對作者埃德加·斯諾有了基本的了解,做好了進一步閱讀的準備。
3.從了解時代背景入手。《紅星照耀中國》是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
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安排的內容,教學時間恰好在學期中段。而此時的統編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五、六單元的內容分別介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等課時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時代背景。教者不妨從這些章節入手,引導學生熟悉歷史,親近偉人。
二、打破“篇幅長,內容深”的壁壘,提升閱讀認知
對初中學生而言,經常接觸的是教材中篇幅短小的文章;即使像《西游記》這樣的長篇作品,由于趣味性較強,倒也可讀。但對于《紅星照耀中國》這樣的“大部頭”著作,涉及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形勢分析,缺乏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感興趣。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們感興趣并讀通、讀懂呢?
1.賞析精彩片段。
《紅星照耀中國》全書共十二章,每章分四至六個部分,詳細描述的重要人物有十多人,幾乎涉及當時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如從頭依次閱讀,也許稍感吃力;可以采取片段式閱讀的方法,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人或事進行“選擇性”“跳躍式”閱讀。比如閱讀反映斯諾遇險經歷的“遭白匪追逐”,學生比較了解的“大渡河上的英雄”“過大草地”,介紹西安事變的“總司令被逮”等內容,能讓學生易產生閱讀欲望。如果想了解人物,可以從熟悉的人物開始閱讀,如“賀龍二三事”“彭德懷印象”“關于朱德”等部分。在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基本熟悉重要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系,進而把握作品的整體脈絡。
2.利用圖片模式。
由于學生認知和歷史事實有一定的距離,學生難以建立清晰的時空概念,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時空定位缺乏準確性。在閱讀指導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構建再現歷史時空,將斯諾采訪的路線,即從北京到西安、到洛川、直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地圖上標注出來,將遇到和采訪的相關人物也在地圖上做批注,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利用插圖輔助理解作品。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主要涉及的是人物插圖,如斯諾所拍的頭戴八角帽的毛澤東照片,其背后的故事可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的。那就讓學生去尋找這些故事吧,到原著中找,到其他資料中找。找著找著,照片背后的歷史事件被還原了,照片的歷史價值也就凸顯了。當然,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理順作品內容,追憶崢嶸歲月,重溫經典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