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務紅
摘 要:運用問卷調查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對濟南市歷下區部分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著工作時間長、生活圈子狹窄固定、文化活動時間少及消費低、精神文化活動類型單一等問題,并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為了滿足城市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以用人單位為綜合平臺,以各社工社會組織為主要抓手,豐富環衛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環衛工“市民化”進程。
關鍵詞: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社工介入;城市融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人民群眾的需要從對“物質文化”的基本需要提升為對“美好生活”的全面需要,其中就包含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本文所指的環衛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環衛工工作之余的休閑娛樂、文化需求、人際交往和興趣愛好等用于消遣的非物質生活。目前城市環衛工的物質生活已經基本得到了保障,但其娛樂、休閑、人際交往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一、相關文獻綜述
在環衛工勞動權益保護方面,彭鑫(2015)認為環衛工生活存在著勞動合同基本保護問題、社會保險核心保護問題、勞動待遇條件具體保護問題以及職業安全教育后續保護問題,對此提出完善環衛工勞動保護問題的具體建議和對策,以此提高環衛工人自身素質以及社會給予其的勞動保護;在關于環衛工支持系統方面,青格樂、席鎖柱(2017),在分析環衛工生存狀況的基礎上,探討了環衛工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的原因,認為為了改變環衛工弱勢地位,必須構建環衛工社會支持網絡;在環衛工權益保障方面,聶鳳、鄒漫(2018)、孫竹(2017)則認為要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強輿論引導及提升其權益保護意識等,增強環衛工群體的存在感、認同感和幸福感;在環衛工職業認同方面,謝玉華、李路瑤、覃亞洲(2018),基于湖南和上海環衛工的數據,從微觀心理角度研究環衛工的職業認同,認為提高環衛工職業認同需要從組織內改進組織公平和組織外提高社會認同;丁百仁(2014)基于對南京環衛工人的調查,認為環衛工人職業認同已達到了“中等化水平”,其中社會支持維度影響力最大,應該對環衛工提供廣泛的社會支持。
綜上所述,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都集中于對環衛工的勞動權益保障、職業認同及其支持系統等層面的研究,而對于環衛工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缺乏相應的成果,尤其缺乏對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的實證調查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在借鑒環衛工文化建設與權益保護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濟南市歷下區環衛工群體的實際情況,從環衛工精神文化角度介入,分析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因素,并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提出豐富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對策辦法,為解決環衛工精神文化現存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對策建議,從而促進環衛工的城市融入和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 濟南市歷下區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本次調查主要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在濟南市歷下區隨機抽取200名在職環衛工發放問卷及選取30名環衛工進行訪談。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9%。
(一)調研對象基本情況
由本次調查可知,男性環衛工有92人,占比51.7%;女性環衛工有86人,占比48.3%。女性環衛工和男性環衛工的比例相差不大。根據訪談得知濟南市歷下區環衛局招收環衛工傾向于夫妻二人一起,所以濟南市歷下區的環衛工絕大部分是“夫妻工”。
調研對象中25-45歲的環衛工有67人,占比37.6%;年齡在45歲-60歲之間的環衛工有99人占比55.6%;年齡在60歲以上的環衛工有12人,占比6.8%。從分析結果來看,從事環衛工工作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寥寥無幾。而且調研對象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有166人,占比93.2%;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中專的有12人,占比6.8%;環衛工群體是文化程度比較低,他們大多數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二)城市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
1、環衛工文化消費水平低
由調查可知,有74.2%的人在文化方面的消費為每月50元以下;有6.2%的人的每月花費在200-300元。這表明當前環衛工在文化活動方面的花銷很少,而且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訪談,了解到環衛工人工資收入較低,到現在每月也僅有2100元左右。他們除了要承擔基本的生活開銷,還要用這些工資贍養老人、撫育子女。
2、 用于精神文化活動時間少
根據問卷,環衛工用在精神文化生活時間方面,有65.4%的人每天花費30分鐘以下,2小時以上的只占比2.9%。環衛工人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馬路上工作;而且工作很累,每當一天工作完回家后也沒有力氣和心情去參與一些精神文化活動,因此一天中花在精神文化活動上的時間很少。
3、環衛工文化活動范圍狹窄
據調查,有94.9%名環衛工沒有參加任何有關組織,而只有5.1%名環衛工選擇了參加“老鄉會、同學會等”,而其他社會團體沒有人參加。環衛工的活動范圍非常狹窄,在城市里基本沒有認識的人,每天都是工作地點和家里兩點一線的生活,缺乏一些參加精神文化活動的渠道和機會。
4、精神文化需求多樣但供給不足
依據對調查問卷的分析,調研對象希望有“看電影、看演出”活動的占比87.1%;希望“參加文體類比賽或文娛活動”的占比80.3%。但調研對象認為本地文化公共設施數量“不足”的人占比60.7%,“參加企業組織的文娛活動”中,“每年5次以上”沒有人。從調查結果可知,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和單位組織的活動數量少、種類單一,忽略了環衛工自身的訴求無法滿足環衛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工貫穿全局,發揮好橋梁作用
1、社工可以在政府、用人單位和環衛工三者之間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社工一方面可以聆聽、發現環衛工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將這些問題傳遞給相關政府部門,推動政府根據環衛工的實際情況修訂相關政策,為環衛工爭取更多的文化權益并將政府制定的規章制度傳達給環衛工。社工幫助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連接起來,將各種資源發揮到最充分。
2、社工可以激發環衛工個人潛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社工可以運用地區發展模式,充分激發環衛工的個人主動性,培養社區領袖,讓他們自己有動力和能力主動去爭取自己的文化精神權益,改變他們的舊認識,增強環衛工的信心,改變他們的“自我定位”,使他們能主動與城市居民聯系,積極享受城市內的免費精神文化服務與娛樂設施,積極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和結構訪談法,以濟南市歷下區 200 名環衛工為調研對象,對環衛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從社會、個人及用人單位三方面對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此外本文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由于時間有限,對于相關文獻資料的查找的分析不足,整理文獻資料不全面,研究范圍僅限于休閑、娛樂等方面,對 SPSS 的應用能力有限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最后本文調查樣本只限于濟南市歷下區,因此所得結果也只適用于本文觀點。
豐富環衛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會各界包括政府、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以及社會居民的共同努力,大家協力促進城市環衛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但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大家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2]高鄧.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東莞市為例[D].四川農業大學,2014.
[3]彭鑫.長沙市環衛工勞動保護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5-40.
[4]青格樂,席鎖柱.環衛工支持系統的缺失與構建——呼和浩特市環衛工的調查[J].學理論,2017(12):98-100.
[5]聶鳳,周漫.社會轉型期環衛工的權益保障分析[J].學理論,2018(04):97-98.
[6]謝玉華、李路瑤、覃亞洲.環衛工的組織公平感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7]丁百仁.環衛工人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1044-1050.
[8]李欣.當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分析及對策[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46-50.
[9]劉啟營.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點及改善對策——基于山東省的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46-51.
[10]沙占華.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分析及對策:以保定市為例[J].保定學院學報.2013(02):13.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安徽?合肥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