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引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構建了大學生英文思辨能力培養框架,即通過思辨意識滲透、思辨能力培養與實訓、思辨能力考核與評估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文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合理分析、綜合判斷、正確推理和評價的能力。研究表明,在該框架指導下,學生親身體驗思辨思維,能極大增強學習熱情,其綜合文化素質、國際視野、跨文化思維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
關鍵詞:思辨能力;思辨意識滲透;思辨能力培訓;思辨能力考核
1、引言
2018年初,教育部下發了《外國語言文學類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國標》)。根據新《國標》要求,英語演講、英語辯論等課程被納入英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可見,在多元文化與文明交流互鑒的當今時代,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已成為衡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1]通過培養學生的英文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合理分析、綜合判斷、正確推理和評價的能力,把思辨能力融入語言能力提升、知識獲取等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將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與思辨結合起來,注重交流與思辨能力提升、培養跨文化自我意識和他者意識。因此,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其綜合文化素質、國際視野、跨文化思維及思辨能力都能得到增強。
2、思辨能力簡介
思辨能力也稱評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 Paul & Elder,2006) 。[2]擁有思辨能力,即當人們在面對紛雜的現象或觀點時,能進行合理分析、綜合判斷、正確推理和評價,基于認真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3]
近20年來,西方國家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視,主要研究有《德爾斐報告》,Anderson,Krathwohl & Bloom的類級模型,以及Paul & Elder的三元框架。《德爾斐報告》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了描述,報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傾向兩個維度(Facione,1990);Anderson以及Krathwohl對Bloom的思辨能力分類進行了修正和升級,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類級模型: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該模型的貢獻在于將思辨能力中各種技能進行分層分級,突出思維技能的過程性和動態性,并且將創造能力明確提出作為思辨的最高層級,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思辨與創新之間的關系;2006年,哲學家Richard Paul和教育心理學家Linda Elder提出了批判性思維三元模型,認為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邏輯要素、智力標準和智力特征。[4]總之,國外關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大致分為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界定、思辨能力量具的構建、思辨能力的培養三類。[5]
3、思辨能力培養現狀
近年來,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中國外語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國內大學英語教育過于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忽略了思考問題能力、特別是批判性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訓練。學生“思辨缺席癥”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然而,國內學界對此并未給予充分重視。[6]盡管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已經寫入2000年版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但是直到近幾年,思辨能力才引起教育部門、學術界的廣泛重視。研究也隨之豐富起來,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思辨能力模型構建、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構建和檢驗、改革英語專業教學以加強思辨能力培養。[7]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會思考。國外一些大學的英語系也承認思辨能力在其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性。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種核心能力,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8]這一能力的培養已成為21世紀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我國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國內外語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和共識,也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9]在目前世界各國競爭極其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大量具有分析、推理、評價等思辨能力的人才來提升國際地位,所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國家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養大學生英文思辨能力
本文認為,通過組建英語演講辯論隊,由專業的指導老師提供系統指導和培訓,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進行及時指導和答疑,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積極的思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潛能,讓學生獨立理解和內化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完成對自己對某個話題或者社會現象的思考和觀點建構。團隊里的隊員和老師一起通過知識經驗的積累,為彼此創新意識的形成提供肥沃和寬廣的土壤,也為培養良好的思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符合培養新時代英語人才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和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
因此,本文擬探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構建培養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可操作性方案。本文認為,通過英語演講和英語辯論訓練思辨人才,激發廣大學生思辨興趣,增強學生思辨意識,加強思辨能力教育,以培養出一批具備高素質的思辨人才。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思辨意識滲透
思辨能力在信息爆炸、溝通重要的今天必不可少。但不可否認的是,思辨能力在廣大師生中仍停留在宣傳階段,還未滲透到意識、實踐、學習、生活中。老師大多講授現成知識,學生大多被動學習,鮮有挑戰權威、創新研究、追求真理的思辨現象出現。[9]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急需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以激發廣大學生的思辨興趣,增強思辨意識。本項目認為,英語演講和英語辯論是兩項富有成效的思辨訓練方法,要求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自己的觀點,虛心交流其它觀點,進行有理有據的判斷和創新有效的思考。
5、結語
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構建思辨能力培養模式,重新界思辨能力的概念,即在認知層面的思辨能力、功能層面的語言融通、行為層面的創造性與主動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責任感和思辨意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現方式與手段的跨界,優化開放互動、比賽的人才培養環境,通過課堂學習與實踐探索互動、國內學習與國際交流對接、第一第二課堂融合等多種途徑,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知識結構,發展批判性思維,有效培養他們在真實情景中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敏(Zheng Min), 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8(3): 45-48.
[2]Paul, R. & Elder, I.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3]文秋芳等. 國家外語能力的理論構建與應用嘗試[J].中國外語,2011(3):4-10.
[4]Robert Trapp (2016). Building Global Relations through Debat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 37-43.
[6]黃源深. 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 [J].外語界, 2010(1): 11-16.
[7]孫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 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 中國外語, 2011(3): 49-58.
[8]Johnson, Ralph H., and J. Anthony Blair.Logical Self-Defens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6.
[9]文秋芳等. 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訂與信效度檢驗研究[J].外語界,2010b(4): 19-35.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項目“外語信息化專項”課題部分成果。項目名稱: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研究。立項編號:GD18WXZ10
(作者單位:廣東藥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