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
摘 要:鈍感力是指面對外界刺激的一種緩和能力。由于鈍感力在幸福感提升中的獨特作用而受到研究人員關注。鄉鎮基層公職人員處于我國公共管理的最低層,特定的環境以及自上自下的壓力,導致基層公職人員幸福感不足,因此,運用鈍感力提升公職人員的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政府;公職人員;鈍感力
一、鈍感力與幸福感
鈍感,一般我們認為是心理學上使用的名詞,它的反義詞是敏感,兩者為形容性質的反義詞。鈍感經常用來描述個體活動及動作快慢程度,一般鈍感理解為活動或理解較慢。可以用頓感系數來描述鈍感的大小,頓感系數越大鈍感程度越高,因此對于外部反應就表現的較為遲鈍,同時期敏感度也會顯著降低;頓感系數越低則對外部反應越敏感,同時期敏感度也會越高;人的思維只有鈍感系數與敏感系數平衡時,才更容易保持較為理性的思維。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雜文集《鈍感力》中首次提出了“鈍感力”一詞,在書中渡邊淳一告誡人們:現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傷,所以要修煉鈍感力。渡邊淳一還說“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確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1]。
那么如何界定幸福感?幸福感是如何產生的?筆者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成為滿意、快樂和價值體現三者間的有機結合,是人們基于個體自我因為達到滿足和安全因而在人們主觀上產生的歡欣與滿足的思想情緒。幸福都是在和別人比較的時候產生的,而比較的關鍵就是你參照的群體或個體。在比較行為中,鈍感力延遲或鈍化了參照物在個人心中的感知,使個體對周遭事務不過于敏感,“厚臉皮”對抗外界的變化,繼續按照原有的路徑朝著既定的目標進發。因此,某種意義上,鈍感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鄉鎮公職人員壓力
闡釋公職人員壓力,運用鈍感力化解壓力提升鄉鎮公職人員幸福感是筆者論述的核心。那么鄉鎮公職人員該如何界定?公職人員是指在國家行政機關中從事公務活動并且具有公職人身份的工作人員。文所說的基層政府公職人員是指在鄉鎮或街道政府,包含機關單位和事業單位中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由財政預算撥款承擔工資福利社保的工作人員,包括基層政府公務員、事業人員以及基層政府合同聘用的人員。
鄉鎮公職人員壓力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來自上級的壓力;二是來自下層的壓力;三是鄉鎮干部地位低、待遇少、很難看到前途,鄉鎮干部最終的級別晉升到科級,甚至有些干部一直干到科員退休,晉升渠道狹窄。四是鄉鎮工作條件差,有些鄉鎮甚至交通不便,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甚至限制了工作的開展,無意中就形成了工作壓力。
三、鈍感力與壓力化解
如何化解基層公職人員的壓力,消除職業倦怠,是目前我們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公共領域新的研究課題。鈍感力的研究對我們化解基層干部壓力提供了新的可借鑒的途徑。
一是鈍化對外界條件的認知。鄉鎮干部地位低、待遇少、很難看到前途,若對晉升、工資待遇保持高度的敏感,勢必造成壞的心情,甚至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但是從我們自身出發,客觀的條件無法改變,鈍化力有助于我們延遲對這些客觀存在的認知,甚至模糊對這些條件的認知,樹立起“事若關己,也高高掛起”的佛系心態。不讓外部的環境傷害到自己的認知和情緒,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
二是鈍化感知,盡可能減少不好的事情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一方面,基層工作紛繁復雜,素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說法,還有各類檢查、考核、問責等。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遇到挫折、壓力在所難免,鈍化感知,對負面影響置之不理。另一方面,鄉鎮工作不但要與上級各個部門打交道,更是要與群眾打交道,容易受到不解和委屈,鈍感力讓個人弱化這種委屈,盡量不讓不好的事情帶給自己負面情緒。保持身心愉悅更有助于減輕工作壓力。
三是提高抗挫能力。基層工作頭緒多,受眾廣,壓力大,如果無法在紛繁的工作中從容面對挫折和失敗,那么,很容易被工作壓力打到,產生消極甚至抑郁的情緒。鈍感力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緩和能力,有助于在挫折面前延遲情緒反應,保持愉悅的情緒,進而提高了抗挫能力。
四是形成積極人格。一方面,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每個人的體質因素,個人所具備的正向特質越豐富,正向特征發展的越好,個人的鈍感力會被發展的越來越完善。另一方面,每個月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努力適應或學習獲得鈍感力,尤其是在對待外界突發事件或事物中逐漸完善和發展成的。在基層崗位中,公職人員更應逐漸完善正性特質的發展,運用事務處理帶來的應激反應促進鈍感力的的正作用,學會“大智若愚”,這樣更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形成積極的職業觀。
在現實生活中,基層公職人員群體被賦予了多種角色,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社會角色、政府形象角色、社會公共角色等,他們需要不斷調整自我對所“扮演”角色的期許標準,以符合對應角色的需求。基層公職人員每天面對的各類行政事務紛繁復雜,在此過程中經常發生應對多種角色需求的沖突,當各類角色需求超出了基層公職人員的能力和時間范圍,便出現了來自角色超載的壓力。因此,鈍感力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在鈍感力與SCL—90的各個維度的相關分析中,鈍感力得分與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精神病癥以及焦慮都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驗證了鈍感力促進心理健康和提高適應水平的作用和功能[2]。保持一定鈍感力,有助于化解壓力,保持愉悅的情緒和幸福感,樂觀、創造的工作,進一步形成高層次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渡邊淳一.鈍感力[J].北方人,2007(11):66.
[2]劉金光.鈍感力的心理學解讀[J].青春歲月,2011(06):278.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