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紀芳
摘 要:大學生針對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是否可通過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理論界和司法實踐領域分歧較大。筆者首先通過詳盡論證,闡述了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引發(fā)的校生法律關系為行政法律關系,隨后論證了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成為可訴性行政行為,需要滿足高等學校要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應具有具體行政行為屬性和處分決定應為外部行政行為的三個基本要件,最后得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這五種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情形中,僅開除學籍這一處分決定可通過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的結論。
關鍵詞:行政訴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主體;可訴性行政行為;學生違紀處分
一、理論界和司法實踐領域存在爭議
自1999 年4月田永以其母校北京科技大學拒絕向其頒發(fā)畢業(yè)證 、學位證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起,大學生狀告高等學校的案件已屢見不鮮。2000 年4月, 湖北襄樊學院三名女大學生因考試作弊被學校給予勒令退學, 三名女大學生以學校為被告向襄樊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院將此案列為行政訴訟案件予以立案受理。自此,學生因不服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尋求司法救濟正式走進我們的視野,理論界和司法實踐領域關于因學生違紀引發(fā)的校生糾紛能否通過提起行政訴訟進行救濟的爭論一直持續(xù)至今。
理論界關于學生不服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能否以高校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觀點不一。儲宏啟先生就認為,“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就不是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法律關系, 而只能是民事法律關系……學校與學生所發(fā)生的糾紛, 因此也只能是民事糾紛 。”[1]有的學者則認為,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引起的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為行政法律關系,學生對違紀處分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司法實踐領域,訟辯雙方針鋒相對, 雙方爭論的焦點問題也主要集中于高等學校是否具有行政訴訟主體資格。作為訴訟被告方,高校時常以己方為事業(yè)單位而非行政機關,因而不具備行政訴訟主體資格為由,主張案件不屬于行政訴訟范圍,請求法院給予駁回起訴。作為訴訟原告方的學生常作出以下主張:高校雖然是事業(yè)單位,但其實施學生違紀處分權,屬于依據(jù)國家相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實施行政職權的行為,因此, 高校具有行政訴訟主體資格, 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
筆者認為,學生不服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通過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應首先滿足高校學生違紀處分中高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系為行政法律關系,其次還應符合可訴性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
二、高校學生違紀處分中的法律關系剖析
《教育法》第32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者登記注冊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备鶕?jù)該規(guī)定,高等學校具有法人資格,具有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督逃ā返?9條第4項規(guī)定了高等學校的學生違紀處分權,此規(guī)定賦予了高校學生違紀處分權明顯的單方意志性和強制性。此外,根據(jù)該規(guī)定還可以得出,為維護高等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秩序這一公共利益,作為事業(yè)單位的高等學校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所履行的學生違紀處分權屬于履行國家教育管理的公共管理職能。由此,高等學校作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法人,經(jīng)過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行使學生教育管理這一國家公共管理權力,因此,高等學校完全具備了行政主體資格。[2]高等學校以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身份出現(xiàn)時,其因履行學生違紀處分權引起的法律關系屬于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對行政主體在實施國家行政職能范圍內(nèi)的各種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形成的行政主體之間以及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3]
三、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可否提起行政訴訟分析
學生不服高校學生違紀處分是否可以通過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取決于高校學生違紀處分是否為可訴性行政行為。所謂可訴性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人權、財產(chǎn)權或其他權益并可以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前文已對高校因履行學生違紀處分權所引起的法律關系屬于行政法律關系作出了明確論述,高校學生違紀處分能否通過行政訴訟尋求救濟,即是否屬于可訴性行政行為,還應通過分析是否滿足可訴性行政行為的三個構成要求來確定。
(一)高校要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可訴性行政行為主體只能是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其他組織。前文已作詳細論述,高等學校作為事業(yè)單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屬于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是行政主體。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是指依具體法律、法規(guī)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機關組織。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非國家機關的屬性決定了其只有在行使法律 、法規(guī)所授予的行政職能時, 才享有國家行政權利和承擔行政責任, 在不行使法律、法規(guī)所授行政職權時, 它們只是一般的民事主體, 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高等學校根據(jù)《教育法》第29條第4項之規(guī)定對違紀學生實施違紀處分權,具備了法律意義的行政主體資格。
(二)性質應為具體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對特定行政相對人所作的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針對的是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 影響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4]作為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的高校,以行政主體身份通過實施違紀處分權對學生各項紀律實施管理時,無需征得學生的同意即可單方面作出決定,具有明顯的單方性,且一旦高校學生違紀處分針對特定相對人依據(jù)既定程序作出,就具有了強制性,即具有了具體行政行為特有的公定力、拘束力和執(zhí)行力。由此可見,高等學校對違反紀律的學生實施的違紀處分決定具有具體行政行為的性質。
(三)應滿足外部行政行為的條件
行政法律關系根據(jù)法律關系隸屬關系為標準可劃分為內(nèi)部行政法律關系與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51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五中情形。根據(jù)學生是否獲得學籍和取得學生身份,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隸屬關系分為外部法律關系和內(nèi)部法律關系。學生具有高等學校的學籍,即學生具有學生身份,則高等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為內(nèi)部法律關系,反之,學生一旦喪失學籍,即不再具有學生身份,則高等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則成為外部法律關系。所以,高校學生違紀處分的五中情形中,開除學生學籍直接關系學生學籍的喪失和學生身份的改變,屬于外部行政法律關系范疇,而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這四種違紀處分,因不涉及學生身份的改變,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屬于內(nèi)部行政法律關系,屬于內(nèi)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范疇。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于外部行政行為,為此,僅開除學籍的高校學生違紀處分決定滿足了行政訴訟的受案條件。
四、結語
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五種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僅開除學籍完全滿足了可訴性行政行為的三個要件,學生對該處分決定不服,完全可以通過提起行政訴訟途徑尋求司法的終局性救濟,但當前立法卻未加以明確這一處分決定的可訴性,筆者認為應急需通過立法將其納入行政訴訟調整范圍,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受教育權的根本保護,更符合新時代推進教育法治化的潮流。當然,對其他四種學生違紀處分情形,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可通過申訴途徑加以救濟。
[參考文獻]
[1]儲宏啟.論學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3, (3) :22-23.
[2]羅豪才.行政法學[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版.第 5 頁.
[3]陳新民.中國行政法學原理[ 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6-88 頁.
[4]胡建淼.行政法教程[ 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第91頁.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