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逸
摘 要:《破產法》第42條通過列舉的方式確定了共益債務這一概念,但如此規定并不科學嚴謹。由于法條無法做到窮盡列舉,導致司法實踐中以該條為裁判依據時容易產生同案不同判的情形,這無疑會影響法律適用的確定性和穩定性,進而威脅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因此正確判斷和認定共益債務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破產法;破產程序;共益債務
1、問題提出
我國現行《破產法》沒有對共益債務進行明確的界定,而是以列舉的方式進行規定。這樣操作的缺點十分明顯:第一是列舉的方式無法明晰共益債務的概念和內涵,以至于在實踐中不易操作,容易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第二是列舉本身具有不周延性,無法做到窮盡列舉,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符合立法者本意的情形不被視為共益債務,導致立法意圖無法實現。
在以上兩點弊端存在的情況下,《破產法》第43條還賦予了共益債務更為優先的清償順序。如此一來,如果共益債務的范圍設置不合理,必然會給其他債權的公平清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①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共益債務尤為重要。
2、共益債務的內涵
對于共益債務的定義,不同學者觀點各不相同。如:“破產程序中,為債權人共同利益而由債務人財產負擔的債務?!雹凇吧暾埰飘a后,為了債權人的共同利益,管理債務人財產所負擔的費用?!雹?/p>
不同的學者對于共益債務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體現了兩個要點,也即共益債務的兩個基本屬性。
2.1、“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后”。我國破產程序的起始點是法院受理破產案件,而共益債務則要求產生于破產申請受理后。這是共益債務的重要屬性,在理論界也常被作為認定共益債務的主要標準。這導致我們在認定共益債務時,往往更多地關注“破產申請受理后”這一時間標準,而選擇性地忽略了“共益性”這一要素。
但是實踐中,并非所有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后的債務都屬于共益債務。有些債務雖然在破產案件受理之前就已經產生,但它們也有可能是共益債務。比如提出破產申請后,啟動破產程序前為保全債務人財產所花費的費用。④所以,對共益債務的時間性特征的理解不應絕對化,而是要結合具體情況綜合判斷。
2.2、“共益性”。這是共益債務區別于其他債務的主要特征,此處的“共益”指共同的利益,這一點并無爭議。但對于共同利益所指向的主體,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共同利益的受益主體是全體債權人,其理由是當債務人存在不能清償、資不抵債等破產情形,進而走向破產清算程序時,債權人的利益是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因此要注重對債權人的保護。
但除了清算程序,我國《破產法》還以較大的篇幅規定了和解和重整程序,這兩大制度體現了立法者同時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權益的立法意目的。當事人申請重整或者和解,其目均是讓債務人得以存續,這在客觀上不僅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債務人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全。基于此而負擔的共益債務,其受益主體的范圍就會變廣,因此獲益的債務人也可視為“共益”的受益主體。
3、共益債務制度與相關制度的辨析
要準確界定和判斷共益債務,對共益債務制度和與之近似的制度進行區分是十分必要的。
3.1、共益債務與破產費用
破產費用是旨在保證破產程序進行以及對破產財產進行管理、分配而必須支付的費用。⑤我國現行《破產法》對于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采取的是分別制的立法模式,即二者分別在不同的法律條文中進行規定。
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之間存在諸多相似的點,如:都是為了債權人的共同利益、均由債務人隨時清償、都有優先受償的效力等。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制度,二者自然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首先,破產費用通常表現為程序性的費用,也是破產程序順利進行所必須的費用,如果債務人財產無法足額清償,則破產程序終結。而共益債務則多為非程序性費用,它是旨在使債務人財產增值而負擔的債務,且共益債務的發生不是完全必要的,也不會影響破產程序的進行。其次,共益債務的產生與否、產生時間以及具體的數額存在不確定性,破產費用則多為可預見、可估算的,如訴訟費用、管理人的報酬等。此外,在清償順序上,破產費用處于更優先的地位。
3.2、共益債務與別除權
別除權是債權人對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的優先受償的權利。⑥別除權相較于普通破產債權也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但其與共益債務也存在明顯的不同。
別除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民法概念在破產法中的進一步確認,其本質還是民法上的擔保物權。共益債務則是破產法中特有的概念。此外,別除權的設定有嚴格的時間上的要求,即必須在破產程序開始之前設立,且別除權僅針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而共益債務一般在破產程序中產生,且是以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來優先受償。
4、共益債務的具體界定
我國法律對共益債務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破產法》第42條以及《破產法解釋(二)》中的相關規定,下面一一進行分析:
4.1、履行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產生的債務
“雙方均為履行完畢的合同”,根據其履行狀態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形:雙方均未履行、雙方均部分履行、債務人未履行,相對人部分履行、債務人部分履行,相對人未履行。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繼續履行有利于各債權人時,管理人才會選擇繼續履行,至于最終是否會產生上述積極效果,是無法預見的。管理人只能根據自身的專業水平,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作出“當下”他認為最合理的判斷。也就是說,管理人對于該筆債務“共益性”的判斷,是有時間性的。然而所有的商業活動總是與風險并存的,市場的各種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這可能導致最后的結果與管理人的預想存在出入。這意味著共益債務的負擔不一定必然使債務人財產增值,相反的可能會減少債務人的財產價值,進而影響債權人的利益。由于這樣的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認定此類共益債務時,應當關注管理人設立該債務時的目的,而不是最終的經濟效益。
在“雙方均部分履行”以及“債務人未履行,相對人部分履行”的情形下,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此時管理人選擇繼續履行,那么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債務人基于相對人已給付部分的對待給付義務是否屬于共益債務?依照傳統理念,在認定共益債務時往往以破產申請的受理時間為標準,在此之前發生的債都歸為破產債權。對此筆者持不同觀點,即認為此種債務可以歸為共益債務。因為管理人之所以要繼續履行合同,自然是考慮到這樣做會使破產財產增值,也即整個合同的順利履行是有利于維護債權人利益的。因此在破產程序啟動前產生的債務人對待給付義務的履行,同樣有利于債權人,具備共益債務“共益性”的特征。此外,這樣操作也會減少相對人履行合同的風險,有利于提升相對人繼續履行的積極性,降低交易成本,確保合同順利履行。
此外還有學者提到,在破產程序啟動之后,雖然管理人未繼續履行合同,但相對人主動履行的,此時產生的債務也可以視為共益債務。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能成立,一方面,合同相對人決定履行合同,往往會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其履行行為也必然會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卻很少會站在債務人的角度考慮。如果將此種履行視為共益債務的話,會導致類似情形的合同相對人肆意履行合同,造成共益債務制度的濫用,不利于債務人財產的保全。另一方面,如此操作會剝奪管理人對于是否履行合同的選擇權,使管理人的職能形同虛設,因此該觀點使不可取的。
4.2、債務人財產受無因管理所產生的債務
這里主要是指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后,其分散于其他地方和第三人手中的財產,在無法定或約定的情況下受第三人管理而產生的無因管理之債。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債務人已經面臨破產,其對于破產財產的管理和注意程度相較于正常情況下定會有所不同,此時“必要費用”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同樣的,債務人破產的事實也會影響到對無因管理人管理事實的評價,因此無因管理人在管理債務人財產時,也應當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
4.3、因債務人不當得利所產生的債務
不當得利制度是民法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理念。但該制度在破產程序中,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管理人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了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此時作為債的基礎的合同便不復存在,根據合同法的原理,相對人在合同解除前所作的履行,由于喪失了法律依據而轉化為不當得利。因為該不當得利發生于破產程序開始之后,根據《破產法》的規定應當屬于共益債務,享有優先受償的效力。這時問題就來了:同樣是在破產程序啟動之前訂立的合同,如果合同相對人積極履行,在破產程序啟動前就已履行完畢,此時相對人的合同債權只能作為破產債權進行申報;而若相對人在破產程序啟動前只進行了部分履行,此時的合同債務卻因管理人行使解除權而作為共益債務進行清償,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無論是未履行完畢的合同還是其他導致破產債權的合同,均訂立于破產程序啟動之前,沒有理由在破產風險的承擔上進行區別對待。⑦
4.4、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產生的債務
破產程序中,管理人或債務人往往會為了債務人財產的增值或者債權人權益的保全,而選擇繼續營業。債務人若繼續營業,自然會涉及各種各樣的費用。這些費用從總體上看可以分成兩類:必要費用和非必要費用。必要費用是債務人正常營業所不可或缺的費用,比如水電費、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用等。非必要費用則是指為了債務人財產增值而付出的費用,比如為了營業而進行的融資、為了生產而投入的成本等。對于這些費用,如果不賦予它們優先受償的地位,相對人往往就不會愿意與債務人發生經濟往來,這樣就會阻止企業的運作,進而損害債權人利益。
4.5、執行職務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
破產程序中,因管理人或相關人員執行職務造成損害所產生的債務屬于共益債務?!镀飘a法解釋(二)》進一步規定了該債務的追償規則:一是權利人可以向管理人或相關人員追究補充賠償責任;二是債務人可在賠償被侵權人后追究管理人或相關人員的責任。對此有學者認為,司法解釋的這一規定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降低了法院處理破產案件的效率,不利于破產程序的進行,受損害的當事人應當直接向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主張賠償責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在實踐中債務人的相對方往往是自然人,其作為權益受損害的被侵權人,本身就處于弱勢地位。此時還否定其向侵權企業追償這一救濟路徑,必定會使受害人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且不說受害人能否順利找到企業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即使他能找到,證據的獲取難度也是其難以翻越的高山,如此一來害人的權益將很難得到保障。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追求效率,而棄受害人的權益于不顧,司法解釋如此規定,正是在公正和效率之間進行取舍后的結果。
4.6、債務人財產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
這主要是指破產程序中債務人財產非人為因素的致人損害,如高空墜物、火災、廠房倒塌等情形。《破產法》將此類債務歸為共益債務,其原理與管理人的侵權之債原理相同。
4.7、《破產法解釋(二)》的相關規定
4.7.1、債務人無權處分。當無權處分發生在破產受理之前時,如果第三人構成善意取得,則所有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作為破產債權清償;如果不構成善意取得,則所有權人可以取回標的物,第三人支付的價款同樣屬于破產債權。當無權處分發生在破產受理之后時,如果第三人善意取得,則所有權人的損失作為共益債務清償;如果未構成善意取得,則第三人支付的費用屬于共益債務。
4.7.2、財產毀損滅失。他人財產在被債務人占有期間遭到毀損、滅失,如果有代償物或代償金,則權利人可以取回該代償物或代償金。如果沒有代償物、代償金,此時也需要根據時間點進行判斷。如果毀損、滅失發生在破產受理前,則原權利人的損失作為破產債權清償;如果毀損、滅失發生在破產受理后,則原權利人的損失作為共益債務清償。
以上是法條中對于共益債務的規定,可以涵蓋大部分情形。但是實踐中面對的債務更為復雜多樣,很難將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而負擔的債務逐一參照法條適用。法條采取列舉式的規定,缺乏靈活性,不利于破產程序的進行。對此,有學者主張為共益債務設置一個兜底條款,以增加其在實踐中的靈活性。他們認為,除了法條中規定的共益債務外,為了債權人共同利益,必要時可以由破產管理人、法院或者經債權人會議決定,設定新的共益債務。⑧
選擇這三類主體作為決策者的理由不難理解:管理人是破產程序中各項事務的實際操作者,對法院負責,受債權人會議監督,對債務人的情況也比較熟悉。法院在破產程序中起著主導作用,審理破產案件,掌控案件進度,作為公權力機關在認定共益債務時能做到不偏頗。債權人會議是管理人的監督者,且共益債務制度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而設置,因而債權人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共益債務。
這種提法確實能夠讓實踐中認定共益債務時更加靈活,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是諸如:由以上主體決定新的共益債務是否合理,其間產生的風險由誰承擔,以及什么情形下才屬于“必要時”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結語
共益債務隨時清償、優先清償的特征,導致債權人們都想要將自己的債權歸入共益債務。然而,破產程序中債務的清償規則以及我國破產案件較低的清償率決定了共益債務的認定必然需要十分嚴格的標準,否則有不符合公平清償的理念。如何更好地規范共益債務制度,關乎債務人、債權人和社會利益。本文對共益債務制度的內涵進行了探討,分析其與破產法其他制度的異同,同時結合現有法律規定對共益債務進行了進一步的界定,希望能為破產法的研究貢獻一些力量,豐富共益債務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①陳偉.共益債務的認定——從“絕對程序標準”到“雙重標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4.
②王欣新.破產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90.
③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注釋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
④羅培新,伍堅.破產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5.
⑤李國光.破產案件審理、清算文書樣式與制作[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552.
⑥王欣新.破產別除權理論與實務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23-24.
⑦婁愛華.《破產法》第42條涉不當得利條款解釋論[J].社會科學,2013(4):106.
⑧吳慶寶,王建平.破產案件裁判標準規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255.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