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朝建立后,在對前朝文化基礎上積極進行文化建設。周朝主流文化的構建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礎擔架與民族文化的未來走向。周朝的文化建設舉措加速了周文化的推廣和統一,促進了諸夏的凝聚及其與其他民族的內外融合。確立了以周人為核心的華夏族的領袖地位。
一、儒家文化
1)孟子思想
孟子名柯,鄒人,他著重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倡導實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爭取民心,認為這樣就可以無敵于天下而達于一統,反對以暴力為手段的兼并戰爭。孟子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他認為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它們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人的修養就是要將這些“善端”在生活中發揚擴大,避免因受外事外物影響而陷于邪惡,最終養成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仁政”思想還帶有民本主義傾向。
2)荀子思想
荀子名況,趙國人,他在參考、吸取各家學派觀點的基礎之上對儒家學說進行了重大發展,其思想的很多地方已與孔、孟有顯著區別。荀子重點闡發了孔子關于“禮”的理論,特別強調禮在調節社會關系方面的作用。他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本惡,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結果。因為人性是惡的,所以要用禮制來約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具體位置,各盡職責,共同構筑出良好的社會秩序。君主集權和統一是荀子理想社會的重要標志。他認為君主治國重在禮義教化,應當“平政愛民”,但法治、刑罰也是治國的必要手段。荀子還對孔、孟較少談及的天道觀進行了闡述,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于人事的吉兇禍福無關。人類即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同時也可以通過主觀努力改造自然,“知天命而用之”。
二、墨家文化
墨子名翟,魯國人,他的思想較多的反映了社會下層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倡“兼愛”,即無差別的愛,反對儒家有層次、差等的“仁愛”,由此又主張“非攻”,譴責列國的兼并戰爭。關于政治,墨子提出“尚賢”,希望上自天子,下到鄉里的各級職務都選拔賢人來擔任,在“尚賢”的基礎上又提出“尚同”,即所有人都要自下而上服從領導,直至“上同于天子”。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式而他主張“節用”,反對儒家倡導的厚葬和禮樂建設,認為這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世界觀則強調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較重。
三、道家文化
1)老子思想
《老子》一書寫成與戰國時期,有關理論的形成要晚于儒、墨學說。《老子》探討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問題,提出了“道”的哲學范疇,它無形無相但無處不在,是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老子》反對儒、墨“仁政”、“尚賢”的政治理論,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使民無知無欲。《老子》一書中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揭示了客觀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立關系及其互相轉化的現象,但又把矛盾對立面的轉化關系過分夸大,認為事物發展僅僅是簡單的循環,從而走向相對主義。
2)莊子思想
莊子名周,宋國人,他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政治思想。莊子同樣認為“道”是宇宙本原,并且更強調“”道的主觀性和不可知性。其相對主義思想也更加強烈,無是非,齊死生,忘物我,幾乎抹殺了一切對立事物的界限。由此他反對社會進步,否定文化知識,痛恨仁義禮樂,主張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做到愚昧全真和心靈的消極自由。
四、周朝其他文化成果
1) 《尚書》與《周易》
《尚書》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即上古之義。主要為商、周兩朝統治者的講話記錄,也包括一些春秋、戰國時人根據堯舜時期及夏朝的傳說資料加工而成的篇章。即保存了一部分上古史料,同時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漢語散文。《周易》則是一部古占筮的工具書,分經、傳兩個部分。其中易經大約成于西周,易傳大部分成于戰國,個別篇章可能晚至漢初。
2)史學
《春秋》(魯)《乘》(晉)《梼杌》(楚)現今存《春秋》,《春秋》始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成書于戰國的《左傳》,為魯國左丘明所著(盲史)對《春秋》進行了補充,闡釋,為編年史。《國語》(左丘明)以國別史體裁分國記述了春秋史事。《竹書紀年》(魏史)始及上古,及于戰國,初具通史性質。《世本》(趙史)始于上古,記載帝王、諸侯、卿大夫世系,又有“作篇”記古代器物發明,“居篇”記帝王諸侯都城,類似于紀傳體史書中記典章制度的“志”。另有整理周朝官制材料寫成的《周禮》(《周官》),《穆天子傳》記周穆王巡游經歷,《山海經》記古代地理,以神話傳說為主,其中也夾雜了不少有價值的古史資料。
3)科技
天文觀測的二十八星宿逐漸形成,用以標志日、月、星宿位置,在此基礎上設定季節,編制立法。齊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分別撰寫了天文學專著,后人將其殘本合訂為《甘石星經》。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大量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的帛書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反映出當時醫藥學有較大的發展。齊人扁鵲名噪一時。《墨子》中的墨經的六篇文章探討了物理學和數學。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簡史;張帆;2015(2);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靜悅(1996—),女,江西景德鎮,碩士研究生,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