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
【關鍵詞】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管理;防范措施
引言:手術室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然而仍舊容易誘發切口感染,這與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手術室環境均有關系,通過對患者手術制定的系列問題了解,預防切口感染尤為重要,護理中應結合手術室的安排,在手術的全程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主要在手術后,圍繞切口感染的常見病因展開分析,從而早期預防,并在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表現時,及時遏制感染,消炎止痛,促使患者切口加快愈合速度,減少術后患者的痛苦。
1.1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患者均接受外科微創手術,排除重大手術、重大疾病案例,患者的年齡在18~55,均有一定的科學認知與自體愈合能力,患者平均年齡為(52.3±16.3)之間,患者皆配合手術,對本次護理調查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獲倫理委員會認可后執行。
1.2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情況進行評估,分析患者可能發生感染或已經出現感染的因素,配合醫生進行抗感染處理,保持患者切口的干燥清潔,及時替換敷料,著裝規范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減少手術室內的人員走動,維持溫度22℃~24℃,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等常規生命體征,減少患者術后皮膚暴露,給予患者營養支持等。
觀察組:針對部分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較差的患者,應在術前進行營養供給,如針對高血壓的患者,在術前應降壓觀察,水腫患者應適當的限制鹽的攝入。患者術前應控制飲食,并進行有益于手術的運動,控制體重,若需要術前備皮,應選擇利用電動剃毛刀替換傳統的手動剃毛刀,避免造成不適,術前患者應進行沐浴,由于本次調查中所選的患者皆為微創手術,均可以進行沐浴清洗,而對于有沐浴困難的患者,還可以酌情進行擦拭,護理人員應盡早與醫生達成共識,對于手術開展的系列流程有準備,并模擬手術場景進行無菌處理,保障各個細節落實到位,術中皮下用大量的生理鹽水進行徹底的沖洗并用細絲線進行縫合,防止組織的壞死及脂肪的液化。患者在術后服用抗生素時,應結合醫囑合理的給藥,并結合患者的情況調節藥劑量,一般在切皮之前的30分鐘給藥,而若手術的時間延長至三小時或者術中患者出血量較高時,可適當補充給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患者的檢查安排應盡快,避免拖延。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在術后切口感染的控制有效率,有效滿足條件如下:患者切口無滲出液,無壞死組織,無紅腫,無劇烈疼痛,無局部異物,無發熱反應,觸診時無波動感,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數正常;較有效滿足條件如下:患者切口有少量滲出液,壞死組織的面積小,有/無輕微紅腫,患者有/無可忍受疼痛,無或僅有少部分異物,患者無發熱反應,觸診無/略微波動感,患者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稍有增多;無效滿足下列條件:患者切口有滲出液,有壞死組織,切口紅腫,患者有/無劇烈疼痛,有局部異物,患者有/無發熱反應,觸診時有明顯波動感,患者的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數明顯升高。同時結合患者的意見,統計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醫療數據分析采取SPSS21.0軟件進行資料統計,評定資料計數檢驗的單位為X2,評定計量單位的檢驗單位為t,以P<0.05、P>0.05評定兩組對比的統計學差異性。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控制預防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相對更高,兩組對比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切口感染是手術室常見并發癥,雖然手術室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但由于圍手術期的處理比較復雜,患者本身身體狀況不一,有可能在術后發生影響切口愈合的不良問題,應在手術室護理中,探尋造成切口感染的潛在因素,使得患者在術前做好準備,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另外針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血壓、血糖的控制,并了解患者術前的不良問題,在飲食、運動等方面做好調節。通常由于住院的時間較長,患者自身攜帶的病菌種類與數量會逐漸增加,因此圍術期應縮減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還應對患者進行細節護理,如剃毛準備時避免損傷毛囊,造成皮膚破損,嚴格執行洗手、刷手程序,加強無菌防護等。手術切口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的方式有很大的關聯,全程護理更有助于患者預防切口感染,且防范的措施,應結合本次觀察組的執行方式進一步進行探索,以幫助施行手術的患者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鄔春芳. 手術切口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關系及防范措施探討[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9,33(2):195-196.
[2]? 黃水英. 手術切口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關系及防范措施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8,15(35):128-130.
[3]? 王曉桐,李思霖,劉煒, 等. 手術切口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關系及防范措施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9,2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