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雁 李蘇茜
【關鍵詞】老年慢阻肺;心理護理;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態
慢阻肺是老年人群常見疾病,此類患者機體會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一系列不適癥狀,這會導致其內心出現恐慌、害怕以及焦慮等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加重病情。我院護理服務不斷優化與完善,護理質量也明顯提高,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特別是心理干預,能有效的釋放其內心壓抑等不良情緒,改善治療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疾病好轉[1]。因此,本文就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開展不同護理措施,觀察心理護理價值。
1.1 一般資料? ? 收治2019-1~2019-12我院8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應用抽簽形式,將其劃分為以下兩個小組。常規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5.68±1.62)歲;干預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5.64±1.63)歲;各組資料數據互比,無差異性(P>0.05)。
1.2納入標準與剔除標準[2]? ?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阻肺疾病;②患者年齡超過60歲;③患者或者家屬知情同意;剔除標準:①認知障礙;②中途退出護理干預者;③聽力障礙;④傳染性疾病。
1.3方法? ?常規組:開展常規護理對策。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變化情況,告知其疾病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效果,提高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
干預組:開展心理護理對策。首先,成立心理護理小組,先對組員實施培訓,教育內容主要為慢阻肺疾病特點,護理重點以及學習基礎心理知識等,增強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可有效保證護理效率與質量。
其次,護理人員應多與其開展有效的溝通與交流,細化講解疾病相關注意事項,治療與護理的重要性,并針對患者與家屬所提出的問題認真解答,這樣利于獲得其信任感,改善治療配合度。在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適當的對患者進行鼓勵與安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其內心想法后實施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告知其保持樂觀、良好心態對疾病好轉有著重要意義。
最后,護理人員可為其播放輕音樂、觀看電視或者聽廣播等形式,轉移注意力,從而緩解其緊張、害怕等情緒。
1.4 觀察指標? ?自制調查問卷表,對護理過程中,患者護理與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百分制,分數高,則說明患者依從性良好;對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其對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護理工作效率等方面評價,百分制,分數低,則代表患者心理狀態越好。應用SAS與SDS評分量表,對護理后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況實施評估,百分制,分數低,則代表患者心理狀態越好。
1.5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為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百分百(%)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說明數據比較存在差異性。
2.1 組間患者護理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常規組護理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干預組評分低,有差異性,(P<0.05),見表1。
2.2 組間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常規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比干預組評分高,有差異性,(P<0.05),見表2。
臨床中,將慢阻肺也稱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見疾病,誘發因素為氣流不完全可逆受限,導致特異性炎癥反應。慢阻肺疾病周期長,治療難度高,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內心會出現煩躁、焦慮以及害怕等情緒,這不僅不利于機體好轉,還會引發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延長治療時間[3]。所以,為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可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實施護理服務,調節其心理情緒,有效的釋放內心壓抑、煩躁等情緒,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從而促進疾病好轉。但,通過臨床嚴重可發現,不同護理對策所達到的護理效果有所不同[4]。
近年來,我院加強對護理內容的完善,優化護理流程,護理方案也逐漸增多,而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可實施心理護理服務,通過護理人員與家屬對其進行鼓勵與心理疏導,有助于糾正其錯誤的思維方式,調整心態,提高治療信心。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可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不安全事件發生,規避不利于機體好轉的相關風險因素,從而獲得患者與家屬的認可與滿意,針對患者所提出的疑問,護理人員認真解答,消除其疑慮,提高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疾病好轉有著積極作用[5]。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可調節其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符合臨床需求。
【參考文獻】
[1]劉丹,張良.心理護理和舒適護理用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08):73-74.
[2]原改蘭.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08):140.
[3]余萍.優質護理在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吉林醫學,2019,40(05):1141-1143.
[4]李蓉.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和滿意度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4):46+49.
[5]葛曉燕.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6):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