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關鍵詞】? ?麻醉門診;麻醉護理單元;可行性研究
麻醉術前評估門診( Anesthesi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Clinic) ,一般稱為麻醉門診,是指由副高以上麻醉醫師、下級醫生、麻醉醫生及護士組成,以經確診需實施外科手術或擬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檢查、治療且有特殊合并疾病的住院患者或門診患者為對象的疾病咨詢與診療為一體的臨床門診科室。其中,主要人員結構中以副高以上麻醉醫師為主導,配備訓練有素的下級醫生及護士,常規麻醉咨詢由下級醫生完成,麻醉醫師主要負責監督和復核,如遇特殊患者,由麻醉醫師診療或與其他科室會診。該醫療單元的建立能夠大大提高醫患溝通的效率,可成為醫患間交換信息的高效平臺。
麻醉護理單元,設置在PACU,主要參與麻醉藥品管理,麻醉收費,PACU患者護理,術后隨訪。
麻醉門診診療內容總體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完善手術前檢查。根據擬實施的手術和麻醉的需要,選擇 必要的術前輔助檢查,增加或補充術前化驗室檢查和 儀器檢查的項目;
二是麻醉評估。采用多種方式獲得病人相對完整的健康信息,了解患者以往病史以及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可能對手術麻醉造成影響的疾病或 在用藥物,根據患者病史、體征、檢查結果及手術需求, 初步評估手術、麻醉風險,必要時舉行相關學科的會診 以確定麻醉方法;
三是麻醉咨詢。麻醉門診醫護人員對患者有關臨床麻醉的疑問進行解答,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等,以解除患者對麻醉的緊張和疑慮。在麻醉門診的咨詢和診療中,患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條件選擇并預約就診時間。此外,與麻醉有關的知情同意程序也應在麻醉門診完成,麻醉醫生在制訂麻醉相關處理方案后應通過會談使病人或其家屬了解麻醉工作和風險。上述麻醉門診工作并無絕對劃分標準,在同一麻醉門診診療或咨詢程序中可能同時包含多項麻醉門診工作。
患者經手術科室初步確定手術日期或無痛檢查日期后,相關醫生將患者電子病歷轉至麻醉門診,麻醉門診醫生在與患者進一步溝通了解后,評估患者麻醉風險的耐受能力,對暫時不能實施手術的患者麻醉門診醫生應給出確切理由,并提供治療意見或轉診其他科室。對可按期實施手術的患者,根據采用的麻醉方法告知患者禁飲禁食等注意事項,麻醉門診記錄轉交手術麻醉醫師,患者術中麻醉工作由麻醉醫師完成。
麻醉護士負擔術后患者訪視工作,可在術后1天同手術醫生共同查房,主要了解患者是否出現麻醉并發癥,或者是其他的特殊情況,尤其重癥監護室患者,注意其病情轉歸情況,并及時反饋給相關麻醉醫生,針對轉歸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治療計劃。對于出現麻醉并發癥的患者,告知相關麻醉醫生的同時,要進一步關注隨訪,同手術科室合作積極采取措施,減輕患者痛苦,直至完全恢復,避免醫患糾紛發生。
4.1提高麻醉門診的服務保障能力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要設置麻醉門診,加強門診麻醉的相關業務,這些業務主要包括:為即將要住院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手術前的風險評估,術前準備指導、與家屬及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建立起他們之間的信任感,進行麻醉的預約、麻醉準備工作等等,并且為實施麻醉后患者提供恢復指導,讓病情以及麻醉后的癥狀能夠得到盡快的恢復,醫院也要完善麻醉門診的管理制度,將各項制度細化,制定詳細的考核標準,進行合理的排班,確保工作時間全程由有醫生出診,最大限度的保證麻醉門診的治療和診斷效果。
4.2加強麻醉科的護理服務
要充分發揮護理單元的作用,設置麻醉護理單元,加強對麻醉患者的護理服務,要認真梳理護理服務相關的流程和操作,熟悉其基本的規范,確保在實際的工作中出現錯誤,明確麻醉護理工作職責,提高護理服務專業化的水平,確保麻醉醫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為手術患者提供麻醉醫療服務,除此之外,麻醉科的護士要配合麻醉醫師進行麻醉的護理工作,醫院的管理部門要加強護理的工作管理,進行嚴格的監管,保證麻醉科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
4.3提高麻醉門診及護理服務質量
有關醫療機構要加強麻醉門診以及麻醉護理單元的管理、人員的培訓、晉升、績效等相關的制度,并且提供促進其建設的條件,適當的增加資金的投入,推進麻醉門診和麻醉護理單元的發展,麻醉門診和護理單元要明確醫院的管理制度,嚴格按照醫院的各項制度進行工作,健全工作服務規范,對麻醉門診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培訓的內容要符合麻醉科的實際工作,確保培訓工作的有效性,保障醫療衛生的安全,優化服務流程,改善患者醫療服務的感受,提升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在醫院或者其他的醫療機構開設麻醉門診及麻醉護理單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麻醉護理學發展的需要,更有利于麻醉科和麻醉藥品的規范化管理,這就要求麻醉人員要及時的更新觀念,提升對麻醉的重視程度,為麻醉科置辦先進的設備和儀器,提升麻醉人員的專業水平,從而減少患者的疼痛,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呂文勝.麻醉的安全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9, 16 (07) : 33-35.
[2]黃衛平.麻醉的風險評估與安全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 26 (09) : 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