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雙
2011年人教版課標對三年級習作教學的要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萬事開頭難。的確,一提起三年級習作,對一部分學生來說腦海空空如也,茫茫然無從下手。讓人理所當然地想到一、二年級是看圖寫話,至少有畫面刺激。要想三年級學生不怕習作,并且讓全班學生達到較為理想的寫作狀態,我在習作教學中初步得到嘗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習作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經過小學一、二年級的觀察、思維,腦子里積累了不少的優美的詞句和感性材料。可是由于剛進入三年級,習作要求由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式,一下子變成文章式,學生面對的是一張張白紙,不再有畫面感,仿佛一切都歸于零,很不適應,老師提起習作學生就感到頭疼,無處著筆,無所適從。因此三年級習作教學時要挖掘生活中的真實素材,寫好一件事,塑造一個典型人物,描繪一處美麗的風景,讓學生頭腦中自然呈現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對學生習作相當重要。在習作教學中,逐漸改變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開設第二習作課堂。春游本是學生放松心情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上習作草稿本,師生站在家鄉的最高點,由遠及近地觀察,或由近到遠地觀察,要求觀察景物描寫時要有一定的順序,讓學生描寫時盡可能滲透對景物的聯想,慢慢地全班學生對習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積累是寫作之源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中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產生寫作的沖動。否則,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下筆也困難重重。小學語文目標要求十分強調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并明確規定:小學三年級學生每天的閱讀量不得少于1500字。學期課外合格閱讀總量不少于20萬字。每學期優秀閱讀總量不得少于40萬字。這項規定,體現了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也徹底改變習作教學的現狀。我用各種方法激勵,指導學生積累生活經驗,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切實體驗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例如,學習動物教學篇目后,我想讓孩子回家觀察家里的動物羊、狗、雞、鴨、兔之類,了解他們的外形和生活習性,以及自己和他的之間相處的故事。這樣一來習作就不難了。學生的頭腦當中只要有了這些豐富的生活積累,就能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來。同時,我讓學生開辟廣闊的課外閱讀。采取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廣泛涉及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課外讀物,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習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
三、觀察、思維、表達同步發展,這是寫作之法
三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少,加上平時沒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或是觀察不得法,在寫作中普遍存在無話可說的現象。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學生可感可看的事物,教給觀察方法,先讓學生觀察靜物為主,注意觀察順序和觀察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帶領學生到田野觀察油菜花序是怎樣開花的。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講出來,這常常是容易被教師忽視的重要環節。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是寫話,把要說的寫下來就是文章。”因此,把觀察到的事情說出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我經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同桌互說互評或通過口頭作文比賽,賽后評議。學生說的,其實也是形象畫面的觀察在頭腦中建立之后如何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過來解決學生觀察時因受時間、地點、角度的限制而產生的困難,可應用思維方法去完善事情的全過程,豐富寫作內容,使表達更完整。
四、教師以身示范,是學生習作的催化劑
三年級學生剛接觸寫作,很多方法和技巧根本沒有,因此習作例文就成了他們學習借鑒的鏡子。在每次習作時,我都會和學生一道同時寫作,這在學生看來老師率先垂范,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的袖手旁觀之人,老師也和學生一樣打破師生界限,平等參與寫作,在學生心里得到感染和慰藉,學生習作就自然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學生寫好習作后全班進行展示,補缺查漏不斷得到修改完善,并且指出學生習作的閃光點。最后展示老師的寫作,學生欣賞后也要進行點評,指出老師寫作中的優缺點。每一次習作都要經過生生和師生互動,齊心協力地把習作推向高潮。
五、在選擇題材上注意寫具體,這是寫作之巧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在寫美麗的校園時他是這樣寫的:我們的學校真是太美了,難道我們的學校不美嗎?我們的學校簡直太美了。文章空洞不具體,并要求學生重作。雖然三年級只是習作的起步階段,但各種類型的作文基本上已露出原形。我在指導上很注意從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入手,抓住它們最普遍的事例進行歸類指導,在選題上注意專一性訓練。例如,我讓學生用總述句寫一段話或一件事,先總后分,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把事情寫具體。又如,用總結句“媽媽真是個勤勞善良的人”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讓學生根據總結句從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條理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中找到媽媽的可親之處。想象是學生創新的源泉,想象作文是新生的又是極有潛力的。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這類作文的指導。例如,編寫童話故事,展開想象續寫結尾等。我抓住少年兒童喜歡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從生活實踐中捕捉素材,運用夸張、擬人等手法來編寫童話,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讓他們在童話中受到教育感染。
總之,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才剛剛起步,有時確實是使人感到無頭無序,無從著筆,但只要我們老師多一份謹小慎微,少一份無端指責與埋怨,講求因地制宜習作得法,相信會給學生習作帶來嶄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