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野
摘? 要: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當中,想要真正提高教學的成效,就必須做好實驗方面的教學工作。借助具體物理實驗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其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致和動力,讓學生在具體實驗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可以推動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優化。鑒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當中,既要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著重在教學過程中去啟迪學生的物理實驗意識,又要豐富和擴充授課方法,借助樣式多樣的方法來調動起學生做實驗的興致和動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具體方法
就目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形式來看,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不少的問題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學生對一些物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因此很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去嘗試組織開展一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師課堂進行物理實驗的時間較少,因此絕大多數的物理實驗通常都是以課件演示為主,甚至有一些實驗的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很難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鑒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和說明:
一、調整教學理念,著重啟迪學生的實驗意識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當中,想要真正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成效,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去啟迪學生的實驗意識。但是就目前的實驗教學形式來看,卻很少有教師針對學生物理實驗意識的啟迪來展開專項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而導致學生自身的實驗意識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和發展,其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成效。鑒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當中,應該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學過程中去啟迪學生的實驗意識。
例如,在“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課的教學當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給學生出示幾張不同類型的汽車圖片,讓學生嘗試分析和比較一下這幾種汽車在同等重量下其加速度會有怎樣的變化。另一方面,教師則可以就“我們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研究加速度的大小與物體的受力和質量之間的關系”的問題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擬定具體的實驗方案,并著重思考在實驗的過程該如何控制變量。
二、擴充授課方法,調動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致
為了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由教師來為學生去演示實驗或利用課件的形式給學生觀看具體的實驗過程。而這樣的授課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但是從長遠上看,是難以有效地激起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致和動力的。鑒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當中,還應該在啟迪學生實驗意識的基礎上,對已有的一些授課方法進行豐富和發展。
例如,在“摩擦力”一課的教學當中,為了調動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致和動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就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場拔河比賽當中,有甲乙兩個實力均等的隊伍要進行最后的決賽,在這次比賽當中,比賽所用的繩子一端涂滿了甘油,而另外一端則什么也沒涂,而甲隊在比賽時正好拿著涂滿甘油的哪一端繩子,那么請問,甲乙這兩個實力均等的隊伍要進行拔河,哪隊最有希望獲得勝利,為什么?”這樣一個情境,并讓學生思考哪個隊伍最有獲勝的希望,為什么?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直觀地給學生演示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內容,并讓學生思考影響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三、開展實驗活動,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成效
想要讓學生真正學習并掌握所學的物理知識內容,其不僅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物理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根據教材內容來合理地展開相關的實驗活動,借助具體的實驗活動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
例如,在“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論知識教學之外,還可以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實驗活動。在本次活動當中,一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著重介紹一下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并讓學生從原理上來分析一下這兩種打點計時器誰的誤差更小,為什么以及利用打點計時器能夠記錄哪些信息,從而讓學生對于打點計時器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合理地進行分組,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本次實驗,通過讓學生在合作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先打開電源讓打點計時器工作幾秒鐘,然后在松手打紙帶”“打點計時器在打完點之后要及時的關閉電源,這樣有什么好處”等一些問題,從而切實加深學生對于“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一課的認識,提高本次實驗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當中,做好實驗方面的教學工作,其不僅需要教師重視學生物理觀念和探究能力的培育和發展,能夠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來合理地安排實驗環節和設計實驗的內容,又要在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嚴格規范學生的操作步驟和方法,進而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物理學習習性和作風。
參考文獻:
[1] 張立杰. 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淺談[J]. 生物技術世界,2016(02):226.
[2] 宋繼鳳. 試分析提高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科技資訊,2015,13(3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