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存毅
摘 ?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歷史教學以及高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內涵,曾不斷引領中國歷史前進;家國情懷教育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保障。因此立足高中歷史教材內容,通過多樣化的策略和方法滲透家國情懷的思想,成為了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案例分析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提出著名的“一體四層四翼”理論,指導了新時期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其中“四層”特別提到了“學科素養”能力,就歷史學科來說具體包含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我看來家國情懷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細化分析包括: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奉獻精神、科學精神、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等。由此可見,家國情懷是現在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同時家國情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民族自信的樹立,學生的多元成長和發展進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既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教育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一、分析名人事跡,引領家國情懷
歷史人物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元素,歷史的研究離不開具體人物及其事跡的研究和探索,很多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中都蘊含著家國情懷的內容。所以在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我們就可以從這些名人事跡著手,一來能夠使家國情懷的教育更生動形象;二來能夠提高學生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能力,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立足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想方式,注重引導和點播,讓學生對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我在歷史教學中,會適時介紹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先國后家精神;文天祥被俘時,寧死不降英勇就義的對國盡忠的大義;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林則徐主持銷煙時為了抗擊英國的殖民侵略,所表現出的睿智和勇氣;康有為、孫中山等為中華民族的生存以及崛起不斷探索和努力;周恩來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可以說名人事跡的引入和分析,既讓學生對家國情懷有了更好的感悟,也提高了學生的人物分析能力,一舉兩得。
二、創設歷史情境,建構家國情懷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作為人文情懷的重要內容,當然需要以此為根本來展開教育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改變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是能夠讓學生運用史料,通過多樣化的情境去感受高中歷史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以此來增加學生的親近感認同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想滲透效果。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我們立足所要展開的家國情懷的教育,創設更具有針對性的體驗情境;另一方面要確保情境的多樣性、豐富性,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參與的主動性,以達到更好的情境創設效果,家國情懷建構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抗日戰爭”這一內容時就給學生播放了抗日戰爭相關的影視資料以及圖片等,直觀的畫面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日軍殘暴的行為和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激起了學生內在強烈的情緒,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沒有強大的國哪里有安全的家,進而迸發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學習的斗志。又如在講授建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一國兩制實踐中港澳回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新時期理論建設成就等內容,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家國問題,無形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三、展開實踐活動,體驗家國情懷
事實證明,家國情懷的有效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述灌輸,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自我感悟和理解。所以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而且能夠讓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能夠實現家國情懷的有效拓展和延伸,促進學生實現多元發展。而實踐活動的展開一方面要確保實踐活動的多樣性、豐富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實踐活動的實用性、針對性,以此來提高實踐活動的效率,收獲更好的家國情懷教育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利用遵義豐富的歷史和革命資源,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遵義會議會址以及博物館,讓他們通過看實物、雕塑、器物、文字資料等來鞏固紅軍長征等相關知識,親身領悟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偉大長征精神;又如通過參觀遵義世界遺產海龍屯古跡,學習和了解古代中原王朝管理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進而領悟中國不斷發展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總之,通過多樣化實踐活動的組織,激活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熱情,達到了有效的家國情懷教育效果。
四、關注中外時事,滲透家國情懷
我們應該具有關注時事的意識,具備通過中外時事的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能力,進而潤物于無形。現代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現在的學生使用各種手段獲得信息的能力也很強。通過典型的時政分析,能夠在學生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和共鳴。
例如,我在講解一國兩制相關知識的時候,向學生介紹了近些年來特別是去年夏天“修例風波”以來香港社會的種種亂象,引導學生分析事件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以及產生該問題的種種因素,并且著重分析部分香港青年在事件中的惡劣表現,激發學生對種種惡行的憤慨,進而領悟穩定和發展是中國社會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又如通過分析中外政府在冠狀病毒期間的種種表現,激發學生對國家制度和價值觀念的高度認可等。
總的來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地展開家國情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人之力可為。但只要我們增強緊迫感,認準方向持續共同努力,終有得源頭活水,清清如許之時。當然受制于篇幅等因素的影響,本文所做的分析不夠完善,給出的四個策略也僅僅是個人觀點。在日后教學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中還會繼續為之貢獻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皋銀飛.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000(017):P.66-66.
[2]康富永. 芻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