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新,陳 佼,陳小超,龔姝月
(1.成都工業學院 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2.福州大學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2020年,全球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爆發,使教師和學生們改變了以往傳統在教室上課的模式,利用釘釘、騰訊會議、騰訊課堂、QQ直播等軟件,在MOOC、智慧樹、雨課堂、智能慕課教學系統SOTS、智慧職教等教學平臺進行大規模的新模式教學。
筆者與同事多次進行疫情下新教學模式的交流,有教師直接采用直播,有教師采用線上直播結合現有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視頻,還有教師采用線上直播和線下討論交流的模式,不同教學模式給筆者帶來對于“環境經濟學”課改的觸動。本文根據課程內容和授課學生非經濟專業的特點,“環境經濟學”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對其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授課方式等進行相應調整,以期為該課程提高教學效果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參考。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由經濟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邊緣性學科,成都工業學院“環境經濟學”課程在培養方案中作為4年制本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共計32學時。該課程從經濟學的視角,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來探討環境問題,用經濟的方法試圖解決環境問題。因此,“環境經濟學”課程體現了文理滲透、交叉的性質,是一門為完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專業選修課。環境經濟學是環境科學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學科,與開設的“環境管理與環境法規”課程一起構成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規劃管理方向的重要課程,為學生今后從事環境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對于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該課程傳統的教學中經濟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分析方法使學生感覺枯燥、難以理解,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影響課堂教學效果。2020年大規模線上教學模式的實施,促使本人探索一種線上線下混合有效率的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授課形式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期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深層次分析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權衡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的關系,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學設計首先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老師主動講授轉為學生主動學習,選擇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教學案例,激發學生學習探討的興趣。
不管是線下的教學模式,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都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環境專業的學生而言,經濟學的基礎比較薄弱,很多經濟學的概念難以理解,如果照本宣科,會讓學生學得枯燥且艱難,因此,這門課程的講授貼近生活,日常生活中講解經濟學原理,分析實際的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式地學習。
首先,在上學期講授時,涉及“稀缺”的定義,提問學生“你們認為哪些是屬于稀缺的?”學生回答礦產、森林、能源等有形資產的匱乏是稀缺的,老師再提問哪些同學之間是很好的朋友,然后問朋友之間的“信任”是否是稀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稀缺不僅包括了有形資產的匱乏,也包括了無形資產的不足。激發了學生主動提問的興趣,有學生就問“老師,那美女是不是稀缺的?”,筆者請全班同學來一起討論感興趣的話題,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其次,引申到下一個知識點:是什么造成了“稀缺的原因?”學生們開始主動思考稀缺的原因、稀缺是不是永恒等問題。總結出是因為大家都喜歡一樣東西,僧多粥少造成了稀缺性。眾所周知,物以稀為貴,追求的成本就會高,為下次講解“需求定律”做了鋪墊。從人的欲望的不滿足性得出稀缺一直存在的客觀現實。
該課程之前是傳統教室授課的教學模式,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認真學習的學生往往每次坐在第一排認真做筆記,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喜歡坐在后排玩手機游戲,老師難以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1]。“環境經濟學”課堂擬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如表1所示。

表1 “環境經濟學”教學內容調整
首先,根據授課群體經濟學專業知識薄弱的問題和對課程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將課程從淺入深分為3個階段。第一部分,導入階段,從學生身邊的例子講解目前熱點話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不講專業術語、理論規律,盡量用大白話講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第二階段,是從第一階段中凝練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結合通俗易懂的例子融入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也是教學相長的體現。第三階段,活學活用,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分析解決實踐環境問題,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環境經濟學”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主要是通過試卷期末考核方式,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由考勤、平時作業、課堂表現組成)、期末考試成績占70%。很多學生會在考前“臨時抱佛腳”,通過死記硬背知識點進行考試,考后的成績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掌握和運用經濟規律、經濟分析方法處理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
隨著上課模式從傳統課堂授課調整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考試方式也將相應調整,如表2所示。學生最終期末成績來自于線上與線下考勤、課堂互動、課后習題、觀看視頻時間等分數總和,避免學生“考前惡補,考后忘光”的狀況。

表2 課程考核方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產物,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師生教學相長[2]。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按照教材備好課件,學生聽課并記錄老師上課的內容。通過近段時間與正在上網課的教師交流,由于上課形式突變,大部分教師表示需要花比平時多2~3倍的備課時間,并且不知道上課效果如何。面對線上直播的上課模式,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觀念,參考帶貨網紅的直播經驗,面對一群看不到的學生積極探索如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線拋出問題,讓學生們參與探討。
現代科技提供了各種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源,豐富了授課形式,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線上線下不同的特點可知,切換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是關鍵點,不僅考慮課程內容、教學目的,還應結合不同授課模式的特點。線下教學時,師生可以面對面,采用分組討論闡述觀點,老師及時引導和總結知識點;線上教學時,采用圖片、視頻等資料,甚至讓學生自己選擇時間觀看視頻,教師根據軟件下載學生學習進度、考勤情況等,成績公開透明,也使學生注重學習過程。
線上的教學適合“00后”大學生們網絡生活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3]。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突出的優勢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局限于傳統的在教室上課,激發學生學習的新鮮感[4]。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應學會熟練使用教學軟件和教學平臺。綜上所述,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尋求適合師生有效教學模式還在摸索,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師生將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