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孩子能不能遇到好的老師、上的學校好不好、遇到淘氣的同桌可怎么辦……
這些,與其使勁在心里祈禱,不如這樣想:相信老師都是好的,相信孩子跟哪位老師都會受益的;不同學校各有利弊,我都接受,好好利用學校優勢,家里多彌補學校欠缺的方面;遇到什么樣的同桌,相信孩子也能好好相處,應對自如……總之就是,您不要用力地執著于哪個結果,而是有開放接納的態度,有信任和祝福。這樣想不是刻意安慰自己,而是因為這就是事實。這種心態是比較有力量的狀態,或許反倒會幫您。
這種思路,對其他事情也都適用。生活中所有那些讓您特別擔心又無力控制的事情,您都要盡量放下執念,努力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相信各種結果都是有道理的、有益處的,都能欣然接受。這樣,您原來希望的結果,也許更容易發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孩子基礎不夠好,識字量少,別的孩子都是牛娃……
我覺得,孩子從入學時不太領先,經過努力,逐步提高,追趕上來,這種體驗是很能增加他自信的。所以真正要關注的,不是現在的起點如何,而是怎樣幫他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保持學習興趣和動力,去持續提高。家長在內心,不要先把孩子定位為失敗者。您最了解他,知道他的各方面情況,孩子在學校受到的評價只是一方面,家長給予的認可和支持,對孩子也非常重要。
孩子年齡小,特別是男孩,各方面跟不上,會不會被同學欺負……
擔心沒有用。只能平時努力幫孩子提升各方面能力,比如表達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另外,孩子會長大的,隨著年齡增長,年齡差距的影響逐漸會變得不那么大了。堅持好好教養孩子就是了。

孩子慢熱、個子小、年齡小、怕被欺負……這些,在成長中都是變化的。孩子在群體中,會發展出自己的智慧,同伴也會找到和他相處的模式。而且這些通常都是自發形成的,并非家長努力就能有幫助的。
除了發展各種能力,還可以找些有關的書給孩子講。很多故事里,主人公都是最初在某方面弱小,然后逐漸成長,最終變得強大。哈利·波特最初是個被欺負的可憐的孤兒。《瑪蒂爾達》里的女孩是個被父母嫌棄的小女孩。《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里的查理,是個家里極窮、吃不飽飯瘦得皮包骨的孩子……讀這些故事,不是讓孩子和別人競爭、趕超,而是讓他知道,外表的弱小是表面的、一時的,只要不斷奮斗,最終就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
男孩淘氣,坐不住,會不會因為紀律問題被老師批評、傷自尊……
對于學校的紀律要求,家長要盡量去正面理解,不要總覺得這是限制孩子個性。紀律要求對于好動的男孩來說,可以幫他們更多地鍛煉自控能力。這種能力是他們在成長中需要提高的,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各方面發展是有益的。我們自己要先看到這些要求的價值。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不應該對孩子整齊劃一地要求,只要他在自己的起點有進步就是好的。
您可以做的事情有以下幾點。
1.隨時就具體事件,和孩子討論為什么制定這些規則,如果沒有這些紀律要求會發生什么。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紀律要求,都應該和孩子探討,讓他懂得規則背后的意義。我們遵守,不是為了不被懲罰,或者得到紀律加分,而是為了達到規則背后的這個目的。這樣討論后,孩子會明白,這不是老師和他作對。認同了規則,他才會愿意遵守。
2.想一些小辦法,幫他提醒自己做到。在筆袋里放個貼畫提醒、戴個手鏈提醒,編個小故事幫他記住控制自己……
3.平時用孩子喜歡的事情來練習。比如學個體育項目、智力游戲等。
學校教育是應試教育,不夠完美合理,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首先,看到學校教育的正面意義。孩子們需要學習基礎知識,發展智力,同時在群體中發展社交等其他能力。
其次,盡量利用學校的學習任務,來培養與學習有關的能力,比如專注、堅持、不畏難、自我管理……或許學校會過多關注成績,我們家長應該把成績導向變為能力導向。孩子做的還是那些學習任務,但著眼點不同。
最后,家長給孩子課余多做適當補充,補上您希望他做的那些活動。
不給老師送禮,是否能和老師保持好的關系……
我相信多數老師最需要的不是家長送禮,而是家長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能配合老師一起教育好孩子。
新學期,面對繁重的工作、新的任務,老師大概比家長更緊張。對老師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這不僅是在幫老師,更是在幫自己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之間,是合作的關系。如果對老師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太認同,那我們先努力多溝通,多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老師的很多細微要求,無非是希望低年級的孩子從最初就養成好的習慣。
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家長要讓老師看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特別重視,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讓老師對您孩子更加放心,有更高的期望。以后,如果您有什么需要和老師協商的,溝通起來也比較容易。家長要用行動,讓老師建立對我們作為家長的信任。
具體做什么?比如,和老師微信溝通匯報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在孩子的作業或卷紙上稍微寫點評語,表示您認真看了,并有反饋;見面時聊聊您對孩子學習、教育的關注;朋友圈里發發孩子學習和做事的情況……
1.想和新生家長說:不要太依賴外界,多關注自己孩子能力的提升,多增強對他的信念。名小學、好老師的班級,這些都不是決定因素。把孩子教養好,是根本的。外界遇到的,無論看似好壞,都可以變成他成長的助力。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們該操心的不是外界如何,而是我們是否做好我們能做的了。
2.擔心,是一種思維習慣。它很消耗您的心理能量,但它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頭腦里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斷,理性的分析是有依據的、著眼于解決辦法、不情緒化。擔心卻不是。擔心只是漫無邊際地在腦子里勾畫各種災難景象、各種可能發生的糟糕結果。這是一種消極的思維習慣,我們可以練習改變它。
比如,每次對什么事情開始擔心時,如果您確定已經做了能做的事情。那么,您試著轉換一下,把擔心變成祈愿和祝福。在頭腦里用自己希望發生的好的場景來替換,同時對涉及的人送去祝福。擔心淘氣的孩子欺負您孩子,您要在心里祝福淘氣的孩子,換個角度去欣賞他們的活力,相信他們會得到好的教養,未來會成長為優秀的年輕人,而不再把他們看成潛在的霸凌者、壞孩子。
感恩、祈愿、祝福,這些都是于我們有益的心理活動。您甚至可以認為,您能用這些積極的思路來塑造現實,因為一切都是相連的、互相影響的。我們的想法可以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對現實產生深遠的影響。
外界的變化、新環境、各種未知,是我們要去欣然擁抱的,不要害怕它。用感恩、祈愿、祝福,把您的內在世界換個場景吧! 久了,外界也會隨之改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