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占英 編輯/長歌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剛開始,總感到手指尖在晚上出現陣陣的麻木,有時甚至會麻醒,醒來后活動活動手指,麻木就消失了。而隨著時間的延長,手指麻木、疼痛的癥狀越來越厲害,有時候甚至連握鼠標、拿筷子都困難。
劉女士最近幾個月就遇到了這樣的煩心事。她跑了好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最后肌電圖確診為腕管綜合征。劉女士決定先保守治療試試看,于是她來到龍華醫院康復醫學科,經過醫生詳細的評估后,應用針刀對她的腕橫韌帶進行了松解治療。治療后,劉女士的手指很快就不麻了。
腕管綜合征又稱為“鼠標手”,是由于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卡壓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在我們手腕部有一個特殊的管道稱為“腕管”,是由腕橫韌帶和腕骨共同圍成。正中神經和手指屈肌腱共同穿過這個狹窄的管道。當各種因素造成腕管變窄時,正中神經就會受到擠壓,神經水腫、缺血從而產生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縮等臨床癥狀。
引起腕管變窄的因素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腕橫韌帶增厚是最常見的原因,有約47%的患者屬于此類情況。常見于手腕部反復用力和反復創傷的人群,如長時間操作鼠標的人員、打磨工、使用氣鉆的工人、屠宰工、包裝工、編織工、縫紉工、理發師等。另外,各種原因導致的橈骨遠端骨折、腕骨骨折也可致腕管的容量變小。
滑膜增厚是最常見的原因,如類風濕性關節炎,7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合并腕管綜合征。另外,腕管內腫瘤、腱鞘囊腫、脂肪瘤、血管瘤、痛風結節也可占據腕管內的空間,從而導致神經受壓而出現癥狀。
原發淀粉樣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疾病也可并發腕管綜合征。在透析的患者人群中,該病的發病率也很高,發生率為5%—64%,可單側或雙側發病。這可能與患者的體內淀粉樣蛋白水平升高,沉積在腱鞘有關。
腕管綜合征剛開始發病時比較隱匿,不容易被發現,最早主要以手腕部不舒服為主要表現。由于在勞動之后或者夜晚手放被窩內后局部溫度增高,腕管內的組織充血或腫脹,使管內壓力增高,從而使癥狀變得明顯或加重,所以此時患者睡覺時常喜歡將患手放在被窩外。早期的病程一般多持續一年左右,患者的上述癥狀較輕、不持續,僅在夜間或做特殊動作時出現癥狀。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患者可有夜晚麻醒史,醒后行甩手或搓手等活動后癥狀可好轉,腕部的不適、疼痛可向前臂、肘部,甚至向肩部放射。有時舉手拿電話、梳頭或拿報紙等活動即可引起手部麻木加重。患手握力減弱,握物端物時偶有突然失手的情況。到了晚期,癥狀進一步加重,大魚際萎縮,手指運動和感覺障礙。出現精細動作受限,如拿硬幣、系紐扣困難。
對于腕管綜合征的治療,在早期可選用超短波、微波等物理治療,以消炎、消腫、鎮痛;選用超聲波、音頻電療等,以減輕組織粘連;以及佩戴護腕制動等。對于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考慮傳統針刀閉合性松解治療,以松解腕橫韌帶,減輕腕管壓力,消除神經水腫,改善臨床癥狀。
對重度的腕管綜合征,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包括傳統的腕橫韌帶切開松解術和內鏡治療等。
使用電腦時要保持正確的坐姿,這是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鍵盤應該擺在正前方位置,鍵盤的高度也不宜過高。鼠標應該放在一個稍低位置,在手臂自然下垂時,肘關節的高度就是鼠標擺放的高度,這樣有利于減少操作電腦時對腰背、頸部肌肉和手部腕管等處的損傷。使用鼠標時,手臂不要懸空,以減輕手腕的壓力;移動鼠標時,應當輕巧,以減少手腕受力。不要用力敲打鍵盤及鼠標的按鍵,用力輕松適中為好。建議使用人體工學鍵盤,并且使用適合自己手感的鼠標。
如果調節鼠標位置很困難,可以把鍵盤和鼠標都放到桌面上,然后把座椅升高。桌面相對降低,也就縮短了身體和桌面之間的距離。
一是左右手(臂)交替使用,避免長期單一右手或左手“操勞”而造成勞損;二是多用鍵盤快捷方式或使用聲控系統、手寫板等輔助配件,許多程序指令是可用鍵盤完成的,如雙擊鼠標的設置可改為單擊鼠標滾輪或以鼠標滾輪翻頁等,能有效減少使用鼠標的次數。
盡量避免上肢長時間處于反復、機械而頻繁活動的狀態。在連續使用電腦一小時以后,就應當適當休息,做一些手部、肩部的活動,或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松手指的動作,這對于經常長時間玩游戲的網友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