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紐約大學 編輯/清風
幾年前,上海寶山區虎林小學的昔日同窗邀請校友童世駿在54周年同學聚會上發表講話。四十年來,童世駿一直與當代哲學和教育改革領域的杰出人物保持著密切交流。收到同學們的邀請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講《金銀盾》的故事——這是當年小學二年級教科書上的一則寓言。
“這是西方的故事!”童世駿笑著說。故事中,兩位羅馬將軍正在就一塊盾牌的材質問題爭論不休。一位將軍認為盾牌是金制的,另一位則堅稱它是銀制的。最后,制作盾牌的工匠解決了爭端。工匠說,他們二人都說對了但又都說錯了,因為盾牌一面是金子做的,另一面是銀做的。兩位將軍只看到了盾牌的一面,所以都沒有弄清這塊盾牌真正的材質。
“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但故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有幸能了解生活的兩重性,”童世駿解釋道,“對比‘文化大革命’前后、改革開放前后和高考制度恢復前后……我們真正見證了整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許多變化。”
渴望探究事物的兩重性成為童世駿一直以來孜孜前行的力量源泉。這份動力驅使他跨越半個地球遠赴挪威攻讀博士學位;引導他通過當代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的作品研究現代化的未來和缺陷;激勵他以富布賴特訪問研究學者身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在美國學者的指導下將一本德文著作譯為中文;促使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擔任領導職務期間,運用其教學和學術經驗搭建國際交流與批判性參與的世界級對話論壇。
如今,在這份求索動力的引領下,童世駿來到了一所獨一無二的“具有兩重性”的院校——上海紐約大學。他于6月1日起從創校校長俞立中手中接過“帥印”,就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及理事會理事長。

1989年,童世駿與其導師、好友及同事奎納爾·希爾貝克(Gunnar Skirbekk)在挪威卑爾根大學合影。二人至今仍是好友,并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三月我外孫出生時,奎納爾是我的外國朋友中第一個知道這個好消息的。”童世駿說。
在童世駿看來,他早年對當代生活兩重性的興趣源于其獨特的成長經歷。他在童年親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兒時與外祖父母在浙江蕭山偏遠的傳統農村度過了六年時光;后來到上海,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社區度過了小學和中學時代。
童世駿說,外祖父母是農民和養蠶人,從灌溉農作物到紡線織衣均以傳統的方式生活。鄉村生活給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時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記得夜深人靜時桑蠶咀嚼桑葉的沙沙聲。
1977年末,中國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高考制度。1978年春天,作為高考恢復后的首批大學生,童世駿進入華東師范大學,開始從學術視角思考自己曾生活過的“兩個時期”可以如何彼此調和、互補互進。他師從著名哲學家馮契,攻讀哲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在馮契的指導下,童世駿對傳統中國哲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傳統中國哲學如何與西方哲學進行全方位對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88年,童世駿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挪威卑爾根大學學習,并于1994年在該校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間,他的導師、現為該校哲學系榮譽教授的奎納爾·希爾貝克引見他認識了包括尤爾根·哈貝馬斯在內的許多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既是現代性的批判者,又是現代性的捍衛者,他認為現代性有潛力造福社會。這一立場讓成長在快速開放的中國、后又旅居在因冷戰依然四分五裂的歐洲的童世駿產生了極大共鳴。
但最打動童世駿的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即每個社會和機構要想實現理性和人性化兼備的行動和發展,都必須圍繞這些行動和發展展開真正的辯論和討論。雖然對童世駿來說,這似乎是個耳目一新的理論,但他意識到,它與自己的信念十分吻合,也是自己自1984年在華東師大執教以來,一直努力在教學中實踐的哲學理念。
“哲學家通常要獨立思考——想象他人對我們正在分析的事物會有何想法,但僅僅想象他人的觀點還不夠,真正重要的是要參與現實對話,與他人交流分享觀點,”童世駿說,“要想培養具備真正世界主義精神的人才,就必須為年輕人創造參與對話的環境和條件。”
事實上,童世駿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已經得到了華東師大學生的認可,他在1987年被評選為學校最受歡迎的五位教師之一。童世駿表示,之所以能得到學生的認可,主要是因為他別出心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教學方法。他的課注重結合歷史語境和歐洲哲學傳統探討馬克思的作品,幫助學生擺脫早期課堂學習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
“在至今獲得的所有獎項和榮譽中,最讓我引以為豪的是被授予的‘最佳教師’稱號——因為這是學生們投票評選的結果,”童世駿說,“這個稱號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表明我成功為學生們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臺。”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在建成不久的孟憲承書院舉辦了“面對面對話”活動。其間,童世駿與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生們分享了他對如何充實大學生活的看法。童世駿和他的同事們率先將書院體系(類似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中的書院體系)引入大學內部,以“鼓勵學生參與校園內的課外互動,營造獨立自主的共同體生活”。
2004年,童世駿從華東師大的教學和管理崗位離任,前往上海社會科學院任職。他將這段經歷稱為其學術生涯中最多產的時期,其間深入探究了哲學如何助力中西雙方探討現代性的本質和發展方向。在社科院任職期間,他有很多機會出訪,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切磋交流,并在巴西、冰島、韓國等世界各地發表演講。

2012年3月,童世駿與時任紐約大學校長的John Sexton在紐約合影。童世駿表示,Sexton最近出版的新書《守護理性:獨斷論時代的大學使命》(耶魯大學出版社,2019年)鞭辟入里、立意深刻,“我同意Sexton的觀點,即對抗世俗獨斷論威脅的最佳途徑是為年輕人搭建平臺、創造空間,培養他們在一個鼓勵對話、提倡辯論的文化中引領世界,而不是閉目塞聽、固守教條主義。”
“童世駿博士以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不同文明間溝通對話的理念為基礎,為東西方關系貢獻了一套獨特理論。這種理論提出的時機也再合適不過了。”在西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擔任技術哲學研究教席的加拿大哲學家Andrew Feenberg博士說。
波士頓學院榮譽教授、《哲學與社會批判》(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期刊主編David Rasmussen表示,童世駿最重要的學術成就是將哈貝馬斯“最杰出的著作”《在事實與規范之間》譯為中文。“這是關于當代法律和社會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所以將其引入中國是一項了不起的任務,可以真正推動公民社會的討論。”Rasmussen說。
童世駿表示,雖然他非常享受在上海社科院的工作,但“大學理念”一直深深吸引著他。培育哈貝馬斯視為現代公民社會之基礎的實際對話的能力和興趣,也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愿望。
2011年7月,紐約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正式簽署上海紐約大學合作協議后不到一年,童世駿便重返母校擔任哲學系教授及校黨委書記。童世駿表示,他的主要任務是踐行基于商談的集體領導,這段行政管理經歷也將他的哲學實踐推向了高潮。
“哲學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在學術領域與日常生活之間起到溝通協調的作用,”童世駿說,“在我看來,作為大學行政管理人員或者說學術領域的服務者,溝通是我工作中的首要任務——與領導團隊成員、學校同事、學生溝通,在不同學科之間溝通。”
“因此,我可以將自己的哲學熱情與行政管理中運用到的哲學原理相結合。你看,我就是想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耶魯大學哲學及政治科學講座教授Thomas Pogge是童世駿多年的摯友和同事。他表示,“世駿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擅長將哲學融入歷史、經濟學、公共衛生、政治科學等學科領域,運用哲學理論深刻反思政治、文化和科技。他公平公正、樸實謙遜,懷瑾握瑜又不失幽默風趣。”
在童世駿看來,上海紐約大學是繼續他哲學實踐的不二之選。跨文化交際是哈貝馬斯(和童世駿)眼中構建理性社會和人性社會的核心要素,而國內外學生各半的上紐大恰是這樣一間跨文化交際“實驗室”。
“上紐大學生的心態令我印象尤為深刻——他們樂于探索新鮮事物并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探討交流;他們勇于發問,逐步學會獨立思考、通過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童世駿說。
“中美兩國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均擁有深厚而悠久的歷史傳統。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將各自的優良傳統融入雙方的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相信,童世駿是擔任這所跨學科、跨文化高校掌舵人的不二人選,未來將帶領上紐大為紐約大學全球社區做出更多貢獻。
“他為人謙和,善于溝通,愿意和師生交朋友。多年來,他直接參與和幫助了上海紐約大學的籌建和發展,”俞立中說,“相信在童世駿校長和雷蒙校長的帶領下,上海紐約大學事業一定會持續發展,不斷進步。”
“在多年擔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期間,童世駿一直堅定倡導上海紐約大學作為第一所中美合辦院校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獨特地位,”雷蒙校長說道,“他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哲學家,是接任俞立中校長的最佳人選,我非常期待未來與他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