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嘉文
(中藍長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116)
大型礦山建設規模大、生產系統復雜、運輸量大、工業場地多、配套設施全。為此應對廠址進行科學合理規劃,使總體布置經濟合理,生產安全可靠、運輸順暢便捷、場地衛生環保。項目選址考慮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產銷等市場因素、交通運輸因素、勞動力等社會因素、聚集因素。不同項目選址根據生產特性有不同側重點,設計應抓住重要因素,進行重點分析研究,與廠址有機結合發揮效應。本文以貴州某大型礦山項目為例,分析影響選址的重要因素,探討在大型礦山或類似項目應考慮的要素。
貴州某大型礦區是國家三大磷礦石生產基地之一,經多年開采,礦區西翼淺部可采資源儲量已大幅下降,為滿足企業自身長遠發展和國家對磷礦石不斷增長的需求,企業將推進礦區東翼深部礦體的延伸開采。企業委托筆者所在公司進行了可行性研究,通過可研方案的分析研究和比選,考慮礦區生產及配套工程現狀,以此為契機尋求適合企業的項目建設模式,使方案合理,為企業創造更高價值。
項目設計規模從現狀年產礦石800萬噸擴建至1000萬噸,從礦區西翼淺部往東翼深部延伸開采,生產礦石有700萬噸運往企業加工廠自用,其余300萬噸通過鐵路外銷。一個1000萬噸規模的特大型礦山項目,加上副產廢石及生產輔材,其運量可達1100萬噸以上,如此大運量,運輸方案合理性將很大程度影響企業運營費和經濟效益,因此外部運輸就成了該項目選址應考慮的最重要和關鍵因素,以下就該廠址和外部運輸的關聯要素進行闡述。
(1)廠址現狀分析及周邊簡述。企業現有設施均分布在礦區西翼,加工園區位于北面,磨礦廠位于南面,南北各有一個廢石場在用,礦石從西翼出地表后就近運至下游廠房加工,地面為膠帶運輸。現有場地可用空間有限,場地擁擠廠址可選余地小。礦區東翼地形較平緩利于廠址布置,附近分布有集鎮,南北至縣城距離近。從西翼淺部轉入東翼深部開采后,如何考慮開拓運輸、礦石提升,井下與地面運輸銜接,廠址之間交通運輸聯系,將是設計考慮的重要因素。
(2)運輸現狀分析。①鐵路。企業鐵路專用線位于礦區西翼,北接國家鐵路網,是企業產品、原燃料運輸主通道,加工園區建有鐵路貨場。企業多年發展擴建,專用線運輸幾近飽和,擴容有限,據估算在100萬噸以下。礦區東部有國家鐵路線經過,南北分別建有一個鐵路站場,北面永溫站場已有多家大型企業建有貨場,南面雙流站場暫只一家企業建有貨場,貨場建設空間較大。外銷礦量有300萬噸,企業專用線不能滿足運輸要求,而永溫站場企業貨場較多,裝車發車調度、企業管理等難度大,分析比較上述因素,設計選定從雙流站場外運。②公路。省道S305從南往北在礦區東部穿過,為高等級路面,東北至開陽25km,南至貴陽80km;縣道X193從東往西在礦區北部穿過,路面等級較低;另有鄉村道路分布在礦區。企業小件輔材和人員對外聯系依托礦區西翼的金陽公路,該路面等級不高,路面窄縱坡大,線型較差,不利行車安全。從交通運輸安全可靠、對外聯系便利考慮省道S305公路是公路運輸適宜路線。
(1)廠址選擇分析。礦石分為自用和外銷,自用500萬噸運往西翼北面加工園區,200萬噸運往西翼南面磨礦廠;外銷300萬噸運往礦區東面的雙流站場,通過鐵路銷往全國。據上述礦石去向,設計將礦區由北向南劃分三個采區。就該項目而言,廠址選擇需重點研究分析廠址至產品去向點之間運輸在技術經濟、安全環保等方面關聯因素,權衡利弊,以礦石運輸為導向,統籌物流和人流聯系,使廠址既節省建設工程費,安全可靠,又縮短運輸距離,減少轉運環節,降低企業運營費。根據企業現狀、設計范圍及交通運輸因素,項目廠址有兩個可選方向:第一個方案是廠址利舊,運輸系統改擴建;第二個方案是廠址就近在東翼另選新建,新建運輸系統。廠址利舊對應開拓運輸進行改擴建往東翼深部延伸;廠址新建對應井下在東翼新建開拓運輸系統,礦石提升出地表廠址就近選在礦區東側。廠址利舊和新建方案存在以下優缺點:①廠址利舊方案。優點:充分利用現有生產配套及辦公生活設施,建設投資省、見效快;占用土地少,對周邊環境干擾小;工程建設和資源利用符合集約型發展理念。缺點:現有工程設施已使用多年,比較陳舊或已損壞,增加改造更新費用;舊系統生產效率低,增加運營成本;運輸系統相對落后,運力有限擴產受限,不利于長遠發展;外運依托的金陽公路難以滿足要求,職工多住縣城通勤距離遠,聯系不便;廠址均位于西翼狹長溝谷,谷內分布廠房產生的廢氣難以擴散,影響空氣質量,不利于職工健康,有違設計應遵循保護環境和職業衛生的原則。②廠址新建方案。優點:廠址另選新建不受現有設施制約,有更大靈活性,為方案比選優化提供空間;東翼選址與鐵路和305公路連接更便捷,尤其是外銷的300萬噸礦石至雙流站場距離大大縮短,降低運費;靠近縣城和集鎮,部分設施可依托市政設施節省投資;輔材采購方便,職工通勤便利;新建系統更順暢,減少折返運輸,與地面運輸銜接更合理,提高生產效率。缺點:建設投資大、占地面積大,現有設施得不到延續利用;廠址在東翼,自用礦石運往西翼加工廠距離較遠,但項目主要開采范圍在東翼,如在西翼設井口必然拉長井下運輸距離,也需增加井下通風系統,而將井口設在東翼能縮短井下運輸距離,從運輸成本分析延長地面運輸比拉長井下運輸距離更為經濟合理。經過對項目開拓運輸、礦石提升、廠址和地面運輸等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結合外部交通及建設條件,考慮企業生產規模和長遠發展,推薦廠址新建方案。
(2)外部運輸方案選擇。①地面可選運輸方式。地面運輸與廠址之間的外部交通情況、地形條件、社會環境因素相關,設計應對上述因素進行分析,尋求經濟合理方案。采區廠址至礦石去向點距離均在10km內,分析外部交通、產品性質,可選運輸方式有兩個:方案一采用膠帶運輸,方案二采用汽車運輸。②確定地面運輸方案。汽車運輸:一采區依托的193縣道路面較差,起伏大坡度陡,不利行車安全,局部需改造升級,另需新建4km道路。二采區可依托S305省道,該路坡度平緩,路面等級高,路況好,新建2km道路即可滿足運輸要求。三采區利用4kmS305省道,改造升級7km鄉村公路,地形陡改造費用高。二三采區路線均穿過雙流鎮及多個村莊,礦車通行威脅居民人身安全,產生揚塵污染環境。設計選取汽車運輸條件最有利,基本投資最小的二采區進行方案比較,經比較膠帶運輸在基建投資比汽車運輸方案大很多的情況下,費用總現值仍然低了42.3%,經濟上有很大優勢,相對其他兩個采區汽車運輸方案交通條件更差,基建投資更大,膠帶運輸優勢更明顯,方案技術經濟比較見表1。

表1 二采區地面運輸方案比較表(單位:萬元)

四 優缺點1 優點年運輸費用低,運輸連續性好,費用總現值低了42.3%。基建投資小,維護管理方便,增加就業年運費高,穿過居民點,揚塵大,對社會環境影響大。五結論 推薦2 缺點 基建投資大,維護費用高
綜上所述,大型礦山年運量大,汽車運費高,對社會環境不利影響多持續長,運行期還存在中斷運輸的社會風險。膠帶運輸雖然基建投資大,但運營費用很低,隨著運量增加優勢更明顯,從社會環境分析避免了威脅居民安全、污染環境、破壞公路等問題;不因社會和惡劣天氣等因素中斷,運輸連續性好;運量調控性好,能靈活適應企業對產能的需求。大型現代礦山企業更看重長遠發展,建成后社會經濟效益,因此,無論從技術經濟,還是社會環境、安全可靠等因素考慮,膠帶運輸都是理想的運輸方式。項目廠址及運輸路線見圖1。

圖1 礦區總體布置圖
大型礦山項目系統復雜,專業間關聯性強,廠址和運輸方案設計時有必要在專業間展開研究討論,統籌相互影響因素。類似這種地面運量大的項目,交通運輸條件對廠址的選擇,廠址位置對運輸方案的設計,廠址和運輸方案對運營和管理費的影響,在設計中分析對比、合理安排,將是總圖運輸設計的一個關鍵環節。
廠址選擇和運輸設計是緊密聯系又相互影響的兩項工作,設計應分析研究其關聯因素,分析利弊,抓住要點,揚長避短,以最少投資、最低社會環境影響實現方案最優化,使廠址安全可靠、經濟合理,使外部運輸順暢便捷,降低運輸費用。本文通過工程案例對相關設計要點進行了闡述,以期在類似項目中引起總圖設計人員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提高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