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繁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福建 三明 365000)
四尖峰測區位于尤溪、德化、永泰三縣交界地帶,為壽寧—華安斷隆帶中段金礦成礦帶中間一部分,是福建省金多金屬礦潛在的有找礦遠景的地區之一。區內目前已發現有肖坂、雙旗山、邱村等金礦床,西墘金銅礦床(圖1),因此德化四尖峰測區具有較好的成礦遠景。通過化探方法,對該區做進一步的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尖峰金礦床位于閩東中生代火山斷拗帶(Ⅳ~52(1))西部、北東向政和—大埔及福安—南靖深大斷裂所夾持的壽寧—華安斷隆帶(Ⅳ~52(1)a)與北西向建寧—湄洲灣深大斷裂交匯部位。本區出露地層較簡單,主要為新元古代大嶺組(Pt31~2dl)、中生代長林組(J3c)和南園組(J3n)(圖1)。
(1)大嶺組(Pt31~2dl)分布于測區西側,主要巖性為灰、灰黑色黑云斜(二)長變粒巖、夾少量含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淺粒巖。其原巖建造為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巖及砂泥質復理石建造。本組是鄰區肖坂、雙旗山等地脆韌性剪切帶型金礦的主要賦礦地層。
(2)長林組(J3c)為陸相碎屑巖沉積建造,分布于測區南東角。主要巖性為復成分礫巖、粉砂巖、泥巖、粉砂質泥巖。
(3)南園組(J3n):為一套陸相噴發的中、中酸性、酸偏堿性火山巖系,分布于測區中、東~北東角。巖性為英安質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晶屑熔結凝灰巖、流紋巖、英安流紋巖,夾沉凝灰巖、凝灰質砂礫巖、砂巖、粉砂巖等。本組是鄰區邱村等地脈型金礦的主要賦礦地層。
測區巖體均較發育,主要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侵入巖。晚侏羅世侵入巖主要為二長花崗巖(ηγJ3),分布于測區南西角;早白堊世侵入巖主要為花崗斑巖(γπK1)、花崗閃長斑巖(γδπK1),分布于測區南東角、西北角。
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有NE、NW兩組。以NE向斷裂為主,NE向斷裂發育于測區西側,性質以壓扭性及張扭性為主,其形跡表現為構造破碎帶,主要由碎裂巖、硅化巖組成;斷裂產狀走向40°~50°,傾向SE,傾角60°;寬幾厘米~15m,一般2m~6m,貫穿全區。次級斷裂有NW向斷裂,分布于測區北東部,為一組平行排列的控礦斷裂,斷裂中主要巖性為碎裂巖,具硅化、黃鐵礦化,局部發育網脈狀裂隙,傾角60°~70°,寬度0m~2.0m,一般0.7m~1m,長度一般大于50m。
本次研究主要對Au元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相關性分析表明Au、Sb、As相關系數大,其中Sb、As相關系數最大,而相應的空間分布以Au、As、Sb套合較好,As、Sb相對套合較好;Au、Ag、As相關,空間上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Au與As、Ag元素均相關性較好,Au元素為本區主要成礦元素。
Au以下限20×10-9進行異常圈定,異??傮w呈NW—NEE向展布,異常面積0.01km2~0.10km2。其中1Au、3Au、4Au異常規模較大。1Au未封閉,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北東角,總體呈近NW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05km2,異常強度202.48×10~9,最高值551×10~9,三級濃度分帶,濃集中心顯著,該異常內見斷裂控制的碎裂巖型金礦體;3Au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東側,總體呈NNE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10km2,異常強度59.59×10~9,最高值309×10~9,三級濃度分帶,濃集中心顯著,該異常內見金礦化體;4Au呈長條狀分布于測區中部,總體呈NE向展布,異常面積0.06km2,處于南園組中,異常強度34.44×10~9,最高值83.2×10~9,三級濃度分帶明顯,由黃鐵礦化引起異常。

圖1 德化四尖峰一帶區域地質略圖
Ag以下限0.2×10~6進行異常圈定,異常呈NE~NEE向展布,異常面積0.02km2~0.15km2。其中1Ag、2Ag、4Ag異常規模較大。1Ag未封閉,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北東角,總體呈NW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06km2,異常強度1.03×10~6,最高值6.1×106,三級濃度分帶明顯,與1Au異常套合較好;2Ag未封閉,呈條帶狀分布于測區東側,總體呈近NW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07km2,異常強度2.89×10~6,最高值17×10~6,三級濃度分帶,濃集中心明顯,與Au、Sb、As異常套合較好;4Ag呈長條狀分布于測區中北部,總體呈近NEE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15km2,異常強度0.36×10~6,最高值1.3×10~6,三級濃度分帶,濃集中心明顯。
As以下限30×10~6進行異常圈定。As異常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東側,總體呈近NE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09km2,異常強度96.89×10~6,最高值214×10-6,三級濃度中心分帶明顯。與Au、Sb、Ag異常套合較好。
Sb以下限1×10~6進行異常圈定,Sb異常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東側,總體近NE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12km2,異常強度3.24×10~6,最高值9.5×106,三級濃度分帶,異常濃集中心明顯。與Au、As、Ag異常套合較好。
Hg以下限220×10~9進行異常圈定,Hg異??傮w呈NE向展布,異常面積0.01km2~0.08km2,其中1Hg、3Hg規模系數最大。1Hg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北側,總體沖NE向展布,處于大嶺組與南園組地層中,異常面積0.08km2,異常強度291.48×10~9,最高值680×10~9,二級濃度分帶,與3Ag、4Ag異常套合較好;3Hg呈不規則狀分布于測區北東角,近NE走向展布,處于南園組中,異常面積0.02km2,異常強度449.54×10~9,最高值為1290×10~9。與1Au、1Ag異常套合較好。
根據異常所處地質環境及各元素分布空間關系,在單元素異常劃分基礎上,把土壤測區范圍劃分為三個綜合異常區(圖2)。特征如下:
位于測區北東角觀公山一帶,分布于南園組中,于民硐附近為主成礦元素Au濃集中心位置。本異常總體呈半橢圓狀,長約0.47km,寬約0.37km,面積約0.16km2,呈NW向展布。主成礦元素Au異常平均值高、規模打,伴生Ag元素異常一般,具三級濃度分帶,且最高值分別為551×10~9、6.1×10~6,Au元素已達礦化體邊界品位。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吻合,組成具水平分帶由內至外Au、Ag-Ag、Hg。主成礦元素Au異常走向呈近NW向。本綜合異常區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找金礦的良好潛力,推測該區存在由南園組地層陡傾角NW向斷裂控制的金礦體。
HT~1異常區目前已發現一金礦體,礦體走向320°,傾向NE,傾角60°~70°,呈透鏡狀產出,沿走向控制延伸約50m,傾向延深約30m,礦體平均厚度為1.36m,金品位0.36~21.02g/t。該礦體賦存在南園組陡傾角構造破碎帶中。容礦巖石為黃鐵礦化碎裂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礦體頂底板為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
位于測區東側,分布于南園組火山碎屑巖中。呈半橢圓狀,長約0.6km,寬約0.4km,面積約0.24km2,呈NE向展布。成礦元素為Au異常值高、規模大,具三級濃度分帶,最高值為309×10~9,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其中Au、Ag套合較好,分帶特征由內至外As、Au、Sb-Au、Ag。主成礦元素Au異常走向呈近NE向。本綜合異常區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找由南園組地層中陡傾角斷裂控制金礦的潛力。
HT~2異常區內見一金礦化體,礦化體近NE走向,傾角71°~76°,沿走向延長約100m,金礦化體平均厚度為1.52m,金品位0.1~0.3g/t。
金礦化體賦存于南園組NE向的斷裂帶中。含礦巖石為弱黃鐵礦化碎裂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

圖2 四尖峰測區土壤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
位于測區中北部,分布于大嶺組與南園組接觸帶,主體落于南園組火山巖中。
呈條帶狀,長約1.1km,寬約0.6km,面積約0.66km2,呈近NNE向展布。
成礦元素為Au,伴生元素為Ag,異常強度高、規模大,具三級濃度分帶,且最高值分別為160×10~9、1.3×10~6。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其中Au、Ag套合較好,Ag、Hg套合較好。
本綜合異常區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找金礦的較大潛力。
HT~3異常區內見一條NE向斷裂,斷裂帶內具黃鐵礦化、硅化,推測該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引起的礦致異常。
測區內圈定綜合異常3個,其中HT~1金銀汞綜合異常區已見殘余陡傾角NW向斷裂控制的金礦體;HT~2金銀砷銻綜合異常區已發現受NE向斷裂帶控制金礦化體;HT~3金銀汞綜合異常區在NE向斷裂帶中黃鐵礦化、硅化等引起的礦致異常。
初步認為四尖峰測區存在由南園組中陡傾角NW、NE向區域斷裂控制的金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