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敏,洪玉婷,吳少彬,張翠嘩,眭文妍,謝乙團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肥胖相關性腎病(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 ORG)是一種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超質量和肥胖可導致腎臟血流動力學、腎臟結構和組織病理學的改變,從而引起慢性腎臟病甚至進展至終末期腎衰竭[1,2]。近年來隨著肥胖人群迅猛增長,ORG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如何防治肥胖導致的腎小球疾病日益受到關注[3]。中醫學尚無“肥胖相關性腎病”病名的相關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虛勞”、“水腫”、“關格”、“溺毒”等范疇。中醫藥在ORG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關于ORG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資料有限,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符合課題標準的ORG患者進行前瞻性調查,初步探討肥胖相關性腎病中醫證型分布規律及其與年齡、性別、實驗室相關指標的關系,以期為臨床該病診治提供辨證依據。
本研究所收集的患者為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門診及住院部、中醫腎病門診、肥胖門診就診確診ORG的患者并嚴格按照課題標準納入病例共70例。
1.1.1 納入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制定的診斷標準[4]。診斷要點如下:①腎臟病變前存在明確肥胖肥胖定義為體內貯積脂肪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根據中國的肥胖診斷標準(2002年),即肥胖定義為BMI≥28kg/m2和(或)腰圍:男性>85cm,女性>80cm。超重的標準為24.0-27.9kg/m2。②合并其他代謝紊亂 如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糖耐量受損、高脂血癥(尤其以高甘油三酯血癥更常見)及高尿酸血癥等。③腎臟損害的臨床表現 出現蛋白尿(>1g/d)伴或不伴鏡下血尿、腎功能不全,腎臟病理表現為單純腎小球肥大和(或)FSGS改變。④排除其他腎小球疾病 特別注意與特發性FSGS(I-FSGS)和糖尿病腎病(DN)鑒別。符合上述疾病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同意納入本研究。
1.1.2 排除標準
①有嚴重心腦血管、消化、呼吸及造血系統等原發疾病,可能影響療效判斷者;②合并有其他腎臟疾病,可能導致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球肥大;③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④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對所有納入研究的70例患者進行嚴格的中醫辨證,中醫辨證標準參照1997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五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5]分5型:①脾虛濕阻型: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脈沉細,舌苔薄膩,舌質淡紅;②胃熱濕阻型:肥胖,頭脹,眩暈,消谷善饑,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飲,脈滑數,舌苔膩微黃,舌質紅;③肝瘀氣滯型: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閉經,失眠多夢,脈細弦,苔白或薄膩,舌質暗紅;④脾腎兩虛型(腎脾陽虛):肥胖,疲乏,無力, 腰酸腿軟,陽痿,陰寒,脈沉細無力,苔白,舌質淡紅;⑤陰虛內熱型: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痛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脈細數微弦,苔薄,舌尖紅。并進行血脂四項TC、TG、HDL-C、LDL-C、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等相關實驗室指標的檢測。
見表1。本研究所收納的ORG患者各中醫證型中,脾虛濕阻證最多(50.00%),其次為脾腎兩虛證(22.86%),而胃熱濕阻證(14.29%)、肝瘀氣滯證(8.57%)、陰虛內熱證(4.28%)則相對較少。

表1 70例肥胖相關性腎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
見表2。對比70例ORG患者各中醫證型間患者的年齡有顯著性差異,需進一步行組間的兩兩比較見表3。根據表3,說明胃熱濕阻型和脾腎兩虛型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余各組間無統計學意義。
表2 中醫證型間患者平均年齡的比較(±s)

表2 中醫證型間患者平均年齡的比較(±s)
?

表3 年齡組間兩兩比較
見表4。對比70例ORG患者各中醫證型間患者的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4 中醫證型間患者性別構成的比較 [例(%)]
見表5-表7。結果顯示,在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上,各中醫證型之間經方差分析,P>0.05,無統計學意義。血脂四項檢測中,各中醫證型之間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脾虛濕阻型、胃熱濕阻型的相關指標明顯高于其他證型。
表5 中醫證型與24小時蛋白尿定量(24h-UPro)的關系(±s)

表5 中醫證型與24小時蛋白尿定量(24h-UPro)的關系(±s)
?
表6 中醫證型與血肌酐(Scr)的關系(±s)

表6 中醫證型與血肌酐(Scr)的關系(±s)
?
表7 中醫證型與血脂四項(TC、TG、HDL-C、LDL-C)的關系(±s)

表7 中醫證型與血脂四項(TC、TG、HDL-C、LDL-C)的關系(±s)
?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ORG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規律以脾虛濕阻證、脾腎兩虛證較為多見,而胃熱濕阻證、肝瘀氣滯證、陰虛內熱證則相對少見。各中醫證型間患者性別構成無顯著差異,而年齡卻差異顯著,胃熱濕阻證和脾腎兩虛證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室相關指標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均無顯著差異,但脾虛濕阻證、胃熱濕阻證的TC、TG、LDL指標有統計學差異。
中醫學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關于肥胖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本病多由過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久臥、久坐、活動過少,致“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氣虛氣郁必使脾胃運化無力,轉輸失調,膏脂痰濕內聚,使人肥胖。腎氣不足,不能助脾健運,通調水道失司而濕濁內聚,加重肥胖。脾虛為肥胖之根,病久必及于腎。腎失開闔,精微失于封藏而外瀉則為蛋白尿。因此,王丹等[6]認為ORG當以脾腎虧虛為本,痰濁瘀毒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這與本研究采用的中醫辨證分型本質基本一致,而中醫證型分布規律也體現了上述病機特點。
根據統計顯示,胃熱濕阻證ORG患者年齡明顯年輕于脾腎兩虛證,考慮胃熱多由過食辛熱,或氣郁化火,或邪熱內侵,導致胃熱熾盛、胃運亢進所致,此證病性屬實,病程相對較短,于中青年多見。隨著年齡增長,臟腑功能減退,正氣虛衰,故脾腎兩虛證患者年長多見。現代醫學認為,肥胖與人體脂肪含量密切相關。于敏等[7]認為高脂血癥可隸屬為中醫學的“痰證”,痰濁凝聚、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癥的關鍵病機。張大明[7]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對187例高脂血癥分型,其中痰濁型達108例,認為血脂水平與痰濁密切相關。故脾虛濕阻證、胃熱濕阻證的ORG患者血脂四項中TC、TG、LDL檢測高于其他證型并有統計學差異考慮與此有關。因此在中醫臨證治療上加強祛痰利濕有助于指標改善,癥狀減輕[9]。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根據證型分布規律特點,筆者依據相關文獻統計[10]結合臨床經驗總結選用中藥方劑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①脾虛濕阻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②胃熱濕阻型:防風通圣散加減;③肝瘀氣滯型:柴胡疏肝散加減;④脾腎兩虛型(腎脾陽虛):濟生腎氣丸加減;⑤陰虛內熱型:知柏地黃丸加減。本研究希望通過對肥胖相關性腎病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的初步探討為ORG患者的早期干預措施及辨證用藥治療提供更好的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