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敬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醫院外二科(普外科),新疆 昌吉)
胃癌是我國患病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較大威脅。胃癌發病具有地域性特征,并且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癌前病變、飲食生活習慣、慢性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早期胃癌通常無典型癥狀,需要接受病理活檢與胃鏡檢查方能發現,并且病變僅存在于黏膜及其下層;進展期胃癌患者往往表現為腹脹、黑便、貧血、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可伴有嘔吐、穿孔、惡心、出血、上消化道梗阻;晚期患者則存在腹水、淋巴結腫大與嚴重營養不良。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胃癌患者的有效方法,并且由于腹腔鏡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加之各項設備、器械的不斷更新,均對腹腔鏡手術的療效產生了積極影響。本文就腹腔鏡與開腹手術運用在早期胃癌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接診的100例早期胃癌患者設置為對照組(共50例)、實驗組(共5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8-77歲,平均(57.1±6.3)歲,胃竇21例、胃體18例、胃底、賁門11例;實驗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9-76歲,平均(56.5±7.2)歲,胃竇23例、胃體21例、胃底與賁門6例。研究活動的納入標準:①腫瘤浸潤深度不超過T4a;②能夠達到D2根治性切除術的相關標準;③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的基礎上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不能耐受手術者;②腫瘤遠處轉移者;③無法配合手術者;④胃神經內分泌癌者;⑤中轉開腹者;⑥腹部手術史者。組間一般資料(腫瘤位置、病情等)無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在全麻狀態下從患者上腹部正中行手術切口,即胸骨劍突下至臍部下3cm;觀察腫瘤及其周圍情況,了解有無轉移,將胃腸道動靜脈供血系統予以結扎,并對結腸前系膜、大網膜予以分離,清除淋巴結,再對肝左葉三角韌帶進行離斷,賁門迷走神經實施阻斷操作,行胃全切除術。
實驗組(行腹腔鏡手術):在全麻狀態下建立氣腹,將腹腔鏡置入,主操作孔在左側腋前線肋緣下方,切口長度為1cm,輔助操作孔在臍左5cm處,切口長度約為5cm,且在右鎖骨中線平臍偏上、右側腋前線肋緣下均行一操作孔,了解腫瘤及其附近切口,將結腸前系膜以及大網膜予以剝離,胃腸道供血系統結扎,切除淋巴結以及十二指腸球部,切除小網膜,將前后迷走神經再切斷,切除全胃,行食管空腸吻合,并用空腔雙腔取代胃,常規留置引流管,將切口予以縫合,術畢。
兩組術后按時更換敷料,并接受3-5d抗感染治療。
將臨床指標、并發癥率作為觀察指標。(1)臨床指標:評價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1];(2)并發癥率:并發癥為膽囊炎、麻痹性腸梗阻、腹腔內膿腫、切口感染[2]。
SPSS 23.0 統計學軟件為本次研究標準化處理觀察數據的工具,且臨床指標行t檢驗,以(±s)表示,并發癥率行χ2檢驗,以n/%表示,當分析結果為P<0.05時,代表組間數據存在差異。
實驗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均少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數據見表1)。
實驗組并發癥率(6.00%)低于對照組(20.00%),P<0.05(數據見表2)。
胃癌是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患,且以腺癌最為多見,受螺旋桿菌感染、生活壓力增加、飲食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胃癌發病具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中早期胃癌無特異性表現,極易被誤診為胃潰瘍、慢性胃炎等慢性消化系統疾?。贿M展期胃癌患者則伴有體質量降低,若病情遷延至晚期,主要為營養不良、貧血等惡病質表現。目前僅有腹部B型超聲、胃鏡、X線鋇餐檢查均能診斷胃癌[3],但是我國早期胃癌確診率較低。手術仍舊是早期胃癌的主導治療方法,且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也可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胃癌。
表1 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臨床指標對比(±s)
?

表2 并發癥率對比(n/%)
本次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更有助于治療早期胃癌。具體分析:(1)實驗組手術時間(336.57±42.26)min少于對照組(340.69±31.22)min,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臨床中早期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其手術時間往往長于開腹手術,分析原因主要是:①手術醫生更加熟悉開腹手術治療流程,以及相關的腹腔內解剖層次,加之腹腔鏡手術例數較少,導致鏡下操作時存在不適應感,尤其腹腔鏡可局部放大,無整體感,不能用手接觸操作部位,難以準確判斷術野周圍組織與器官,操作時需要多次辨認,以免損傷血管與臟器;②早期手術團隊缺少默契,互相之間對于操作習慣、解剖層次均不是很熟悉[4],導致手術時間延長;③因為經驗不足,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術中出血,可增大出血范圍,提升處理難度,延長手術時間;④受鏡頭保護程度、設備等的限制,術中常有鏡頭模糊現象,容易影響治療,耽誤時間;因此,當上述問題逐漸被解決后,無疑可以縮短腹腔鏡手術時間;(2)實驗組淋巴結清掃數量(24.66±12.25)個,少于對照組(26.57±10.42)個,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腹腔鏡下清掃淋巴結,主要得益于腹腔鏡的放大作用,可使術野清晰,完成精細操作,裸化血管,并有效分離位置較深的淋巴結,且清掃過程中超聲刀具有熱效應,可殺傷腫瘤細胞,使腫瘤細胞死亡,避免了癌細胞腹腔種植轉移,另外,術中無人為的擠壓與觸碰,可實現腹腔鏡手術無瘤操作原則,最終達到與開腹手術相當的淋巴結清掃效果;(3)實驗組術中出血量(157.88±46.93)mL,少于對照組(288.73±86.46)mL,P<0.05,一方面而言,腹腔鏡下實施手術,能夠放大血管,并在直視狀態下實施血管周圍組織解剖與分離,加之用超聲刀進行止血,所以術中出血量減少;另一方面而言,腹腔鏡手術借助腔鏡完成淋巴結清掃以及胃組織游離,之后經由小切口將標本取出,再進行消化道重建,術中手術切口小于開腹手術,不易出血;(4)實驗組術后排氣時間(3.86±2.57)d、住院時間(13.31±2.45)d,少于對照組(6.11±2.74)d、(16.88±2.54)d,P<0.05,腹腔鏡手術在實施為胃組織游離、淋巴結清掃、消化道重建等操作時,手術切口小,不易對機體造成較大創傷,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便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加快恢復速度,另外,腹腔鏡手術操作過程中不易擠壓、牽拉胃腸道,也有助于恢復消化功能,減少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5)實驗組并發癥率(6.00%)低于對照組(20.00%),P<0.05,其中實驗組麻痹性腸梗阻少于對照組,可能與手術創傷較小,所以患者疼痛感輕,能夠在術后盡早下床活動有關;實驗組手術切口較小,勤于更換敷料則不易發生切口感染;實驗組膽囊炎、腹腔內膿腫發生率較低,則可能與腹腔鏡手術創傷小,不易出現應激反應,并引起炎癥刺激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胃癌時,不可避免的存在術中中轉開腹情況,分析原因,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患者因素:若原發病灶復雜,并且明顯與周圍組織粘連,存在胃周侵犯,由于手術空間狹小,無解剖層次能夠操作,需要中轉開腹;患者存在腹部手術史,并且腹腔內粘連情況嚴重[5],但是手者未曾有效評估病情,未把握手術適應證;手術過程中因CO2氣腹發生并發癥,處理后依舊不能糾正,則必須中轉開腹;(2)術者因素:團隊缺乏默契,術者經驗不足,不能順利實施手術;由于操作失誤等造成大出血,若是不中轉開腹可導致患者休克或死亡;手術期間損傷脾臟、胰腺等臟器,經由腔鏡無法修補,必須中轉開腹,否則可能發生腹腔內出血、胰漏等并發癥,影響預后。本次研究中雖未出現需要中轉開腹者,但是仍舊需要重視這一問題,不過受本人水平、研究時間、病例數、客觀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手術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尚需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由于腹腔鏡手術對于治療早期胃癌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效果佳、不易發生并發癥等應用優勢,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