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學也迎來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音樂教學相融合的重視,深入挖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增強音樂教學中的少數民族元素,延伸學生的音樂視野和知識面,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分析了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合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相關的融入方法,以便強化高校音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校音樂;重要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方法
音樂與文化之間具有相通性,音樂能夠陶冶情操,并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樣文化也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充實人們的生活,很多音樂的創作與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生命的美好向往,少數民族音樂中凝聚了獨特的文化元素,展示出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文化風貌,將其與高校音樂教學相融合,能夠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融合的重要性
(一)豐富了教學內容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在發展以及生活的過程中沉淀了各不相同的音樂文化元素,涌現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融合,能夠極大的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音樂教學資源,讓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更為廣闊,其符合素質教育下對音樂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需要承擔起對民族音樂繼承和弘揚的職責,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讓更多的群體了解中華文化,激發大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升華音樂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素質教育下,高校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民族精神,將少數民族音樂融入到高校音樂教學中,能夠讓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前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全面開展音樂教學活動,讓音樂課堂更具有感染力。其次,在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智慧以及音樂素養得以啟發和培養,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音樂學習文化氛圍,從音樂文化中感悟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進而強化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音樂與文化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音樂的創作中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淀,高校音樂教學中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融合,不僅能夠讓學生對音樂技能以及音樂知識有全面的學習,同時還能夠在學習民族音樂中拓展大學生的音樂知識面,讓民族音樂能夠為大學生開展音樂創作、音樂技能學習注入活力,提供更多的靈感,民族音樂的融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民族音樂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了更加輕松的教學氛圍;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合少數民族音樂的方法
(一)有效融合少數民族的歌唱方法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演唱是基礎性的階段,其中氣息的穩定性也會直接影響到演唱的節奏和水平,而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涵蓋了豐富的樂理知識和氣息調節的方式,在演唱的過程中有效控制氣息,能夠通過對聲帶的沖擊,達到高昂的演唱情緒。比如:苗族、壯族的歌曲演唱難度相對比較高,就需要充分的應用氣息進行調整,到達最佳的歌唱水平;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通過融合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演唱方式,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如:壯族音樂中的“高腔唱法”,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高校音樂教學的要求以及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并整合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音樂學習的素材,進一步提升高校音樂教學的效率。比如:《壯族大歌》通過在原先五聲式的內容上,將漢、壯語相融合,并使用流行音樂中的大調,展現出了民族特色與風情,在演唱中能夠增強學生的演唱技巧,讓學生掌握氣息調整的方式。在民族音樂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歌唱方法有清晰的認識,并通過對民族音樂氣息的掌握、音調以及咬字等方面的學習,掌握更多的歌唱方法,使得學生的歌唱技能更加純熟;單一并且反復的歌唱訓練已經難以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在新時期下,教師必須要將教學思路和教學的方式進行更新,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融合,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展示出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能動性,進而全面升華高校音樂教學的效率,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
(二)開展實踐教學
在以往的高校音樂教學中,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有所忽視,同時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沒有合理的調整,在新時期下,高校音樂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效的將少數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學環節中,借助演唱方式、樂器、音樂欣賞等方面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滲透音樂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在學生的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教化,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設置豐富的實踐活動,帶領大學生深入到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參與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進而深入對音樂的學習與應用。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馬奶節等節日中,學習蒙古族敬酒歌的演唱方式,欣賞馬頭琴、胡琴等樂器的演奏方式等,通過將音樂教學與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感染性。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設置少數民族樂器表演、比賽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三)創新表演方式
在少數民族音樂融合教學中,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表演形式加以創新,有效的融合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充實學生的表演體驗,比如:侗族大歌已經有兩千多年的音樂歷史,其演唱方式、音律結構等有其獨特的魅力,使用的樂器主要有琵琶、蘆笙等,采取獨高眾低的復調合唱結構,通過由一名到三名人員進行演唱,而瑤族的演唱方式和其不同,增加了多聲部和對唱環節,音樂的表演更加多元,在高校的音樂教學環節中,就需要有效的滲透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演唱方式,讓教學內容更豐富;組織學生展開合唱、對唱以及獨唱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此外,在融合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時,還需要教師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演變、更新等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站在音樂文化的角度展開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創新,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學習,融合流行音樂元素,創作出更具藝術性的音樂作品,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語
在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少數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融合的重要性,進一步豐富高校音樂教學的內容,延伸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廣度,讓學生能夠對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并從中汲取音樂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其次,在音樂教學融合中還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歌唱方式、表演方式等內容滲透其中,并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從實踐和應用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出更多具備綜合素質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譚雁.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過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9(22):66.
[2]王輝.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15):164-165.
[3]潘瑾.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過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9(06):65-66.
[4]王瑜君.關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分析[J].藝術評鑒,2018(1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