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婷
摘 要:曾留守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重點。本文通過分析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以及朋輩心理輔導的內涵和作用,探討了在高校有效開展朋輩心理輔導以緩解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困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曾留守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多具有留守經歷學生相繼進入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有研究表明:農村戶籍大學生中有留守兒童經歷的大學生在重點大學、一般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中的比例分別是27%、26%和36%。據此可見,目前高校中曾留守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一定規模的特殊群體。因此針對曾留守大學生開展相應的心理問題研究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和援助,提升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進入大學后就成為了曾留守大學生。所謂曾留守大學生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有過留守經歷,且留守經歷最低連續 6個月的學生。這些曾留守大學生因其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導致他們在心理狀況、人格發展、人際交往、價值觀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共通的問題。
(一)人格特點和心理健康方面。有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經歷大學生。留守經歷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消極人格品質: 內向性格、敵意、孤僻、冷漠、不誠實、 自私、自卑等,抑郁、焦慮負面情緒頻發,情緒波動較大,極度缺乏安全感。更易產生自我認知不充分、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如不易克制自己、不易團結同學.嚴重者會出現偏離社會允許范圍的異常行為,甚至可能觸犯法律。
(二)人際交往方面。留守經歷大學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庭經濟拮據,父母別無選擇而外出務工,沒有父母陪伴,缺乏應有的保護與關愛,這樣特殊的經歷,使其在人際交往方面較為敏感。“自我封閉、恐懼社交;人際交往范圍小,有不良生活習慣,在人際交往中更易敏感、脆弱”。處理學業、職業和情感等問題時缺乏自信、呈現出回避退讓的處事特點。有研究表明曾留守兒童接受高等教育的概論遠低于非留守兒童。
(三)情感方面。有學者調查表明:曾留守大學生的“依戀質量、社會支持水平和主觀幸福感都較低”。他們渴望正常和諧的家庭氛圍,渴望被關愛,因此容易陷入早戀困境,也極易成為被欺騙和侵害的對象。年幼時沒有與母親建立足夠親密關系的兒童,成年之后也較難與異性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即使進入親密關系也常常表現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處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
二、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
朋輩輔導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的活動。
(一)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朋輩互助
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朋輩心理輔導是“雙向”互助式的,受助者不僅能夠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受過訓練的朋輩心理輔導員也能夠在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向有需要同學提供咨詢援助,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價值感,真正實現助人自助。
(二)有利于預防和及時發現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相較傳統的心理輔導,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側重于從細微的日常生活早早發現和解決問題,及時疏通同伴內心的焦慮和壓力,從而預防心理疾病的出現,降低時間、地點以及彼此熟悉程度等的影響。若同伴發生心理危機時,朋輩力量能夠及時通報輔導員和心理老師,并有效制止可能發生的危險行為,是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得力助手。
三、開展曾留守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措施
(一)嚴格對朋輩咨詢員的招募、選拔和培訓
通過開展講座、進班宣傳等方式,做好朋輩咨詢員招募前期的宣傳和動員工作,讓學生基本了解朋輩咨詢員的工作性質、內容、要求等。通過本人自愿申請、班級推薦、專業咨詢教師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初步選拔較適合參與朋輩咨詢員學習和培訓的人員。對被選拔出來的人員開展系統的培訓工作,這是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服務的基礎。包括主要心理學流派的理論培訓、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培訓、咨詢技能培訓危機應激干預培訓、團體心理輔導技能培訓以及留守兒童心理特點培訓等。培訓結束后對朋輩咨詢員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員方能進入朋輩心理輔導團隊。朋輩心理輔導團隊可以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組織團隊互助活動,如針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可以開展幸福感沙龍、感恩、人際交往等團輔活動。或者建立成長互助小組,針對曾留守大學生普遍出現的心理和行為的問題,組成一個個成長小組,通過一起學習知識,參與小組活動,相互交流,使曾留守大學生在活動中達到自我領悟和自我成長,促進心理健康。
(二)加強對朋輩咨詢員的督導和管理
增強朋輩咨詢員的危機敏感性和識別能力,進行危機干預技能訓練,及時給予產生心理危機的同學心理關注和支持,并上報學院心理咨詢管理機構。管理機構要定期組織一些團體討論,分析曾留守大學生典型案例,集思廣益,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業務能力。建立相應的評估激勵機制,制定工作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態度、業績、能力進行考核,工作考核成績優秀者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考核不合格者將被進行再培訓考核。不適合咨詢工作者將被淘汰。
(三)加強朋輩心理輔導和專業心理咨詢的合作
雖然朋輩心理輔導和專業心理咨詢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心理輔導,但它們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二者都是高校“三級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開設專業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具有執業資格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外,也要積極組建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一定程度上解決專業心理咨詢師人員不足的現狀。同時,不斷加強朋輩心理輔導和專業心理咨詢之間的聯動協作,不斷提升朋輩咨詢員的咨詢技能。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按照團體輔導的規律,構建留守經歷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團隊,通過團體輔導形式,實現集中高效地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在自我情緒、人際關系、自我幸福感、戀愛、日常學習等方面的輔導。可以由學生自發組織或心理咨詢中心主動組織發起,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要給予學生自助團體專業的指導。
(四) 積極開展朋輩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活動
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 APP、心理微博、網絡咨詢等多種宣傳方式,構建新媒體平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朋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通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大講堂、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優秀心理健康教育節目展播、心理劇創作大賽、心理健康宣傳歌曲征集、危機干預技能比賽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在廣大學生中宣傳朋輩心理互助的形式、內容和作用等,增強關注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意識,提升自助和助人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濤.曾留守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思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12,21( 6):101-104.
[2]柯海娥.高職院校曾留守大學生心理輔導路徑探索[J].河北職業教育, 2020 年4月.
[3]宋淑娟,許秀萍,尤金鳳.農村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及逆境認知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年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東省學校德育研究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模式的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8-xd-0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