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摘 要:鄒韜奮先生是新聞出版事業的標桿性人物,他一生堅守,不忘初心,始終堅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辦刊宗旨,堅持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鄒韜奮的出版實踐啟示著新時代的教輔出版,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細致入微地為廣大師生服務,在編輯上要有工匠精神。
關鍵詞:鄒韜奮;出版實踐;教輔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8-0-02
鄒韜奮,原名鄒恩潤,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出生于福建永安。在家鄉讀了十年私塾,1921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26年在上海開始主編《生活》周刊,由此發端,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從主持編寫《生活》周刊開始,鄒先生改用筆名“韜奮”,用以自勉延志。他曾對友人說:“韜是韜光養晦的韜,奮是奮斗的奮,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斗?!编u韜奮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記者,更是一位“幾乎撐起一個時代”的出版大家。創設于1993年的“韜奮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2005年,“韜奮新聞獎”與“范長江新聞獎”合并為“長江韜奮獎”,依然是每一個新聞人心中的“圣杯”。創設于1987年的“中國出版韜奮獎”,目前是中國出版界的最高獎項。新中國的新聞人、出版者,用這兩個含金量十足的獎項,向鄒韜奮這位新聞前輩、出版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鄒韜奮新聞出版實踐的特點
鄒韜奮先生的新聞出版工作開始于1926年接手主編《生活》周刊,至1944年7月病逝于上海,18年的職業生涯不算久長,卻恰好經歷了中國新聞出版事業從初期草創到發展繁榮甚至可以說鼎盛的階段??v觀鄒韜奮先生的卓越的一生,他的新聞出版實踐至少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一生堅守,不忘初心
鄒韜奮出生于一個舊式的官僚地主大家庭,祖父曾經官至知府,父親當過鹽業局長,也當過財政部科長。鄒韜奮17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工學附小念機電工科,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名依靠技術吃飯的工程師。但是鄒韜奮沒有按照父親為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前行,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負。鄒韜奮崇拜梁啟超,曾經整摞整摞地借閱過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視梁啟超為樣板的鄒韜奮最終決定,棄理學文,立志要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黃炎培的幫助下,鄒韜奮到中華職業教育社兼職教員。1926年,當中華職業教育社內部創辦的《生活》周刊的主編辭去工作后,鄒韜奮似乎義不容辭地挑起了《生活》周刊的重擔。從此,鄒韜奮辭去了所有的兼職,專心專意地做起了新聞出版工作,也就是從這一事件開始,他開始了在文化崗位、在新聞出版事業上的堅守。
這一堅守便是一生,鄒韜奮將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新聞出版事業。1921年大學畢業后,迫于生計,鄒韜奮做過幾年的各種兼職,在兼職之余,他不忘寫稿投稿。1936年,日本對華侵略進一步深入,國民黨政府仍然愚蠢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7月,鄒韜奮與沈鈞儒、陶行知、章乃器四位有骨氣的知識分子,聯名發表公開信《團結御侮的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主張堅決抗敵救國。11月,國民黨政府逮捕了鄒韜奮、沈鈞儒、李公樸等七人,制造了轟動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即便鄒韜奮被關押了243天,歷盡艱辛曲折,但他不忘初心,堅守錚錚傲骨,依然堅持自己的抗敵救國主張。
(二)堅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對于民眾有相當的貢獻”,是鄒韜奮先生一生堅守新聞出版事業的初心,矢志不渝。開始正式接手《生活》周刊后,鄒韜奮便親自撰寫了刊頭:“本刊期以生動的文字,有趣味有價值的材料,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彼谩敖k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語言,高屋建瓴地道出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境界。這樣的辦刊宗旨,是出于提高人民素養、謀求社會和諧發展而作出的考慮,在當時的報刊界里是絕無僅有的。
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首先要吸引人民。第一,鄒韜奮編發的稿件中,談論最多的往往都是社會最熱門的話題和大家最關注的社會事件。第二,鄒韜奮還選用了普通民眾能夠接受并樂于接受的“有趣味”的表達方式。比如,鄒韜奮摒棄了當時流行的歐化的語言,而采用了日常使用的口語化的語言,力爭只要認識常用漢字就能流暢閱讀。另外,鄒韜奮還特別注意版面的美觀、醒目、活潑多樣。
(三)對高質量近乎極致的不懈追求
在鄒韜奮一生的編輯出版生涯中,“高質量”始終是他不懈的追求。
“高質量”首先體現在“高境界”上。一方面,在“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的辦刊宗旨的統領下,鄒韜奮一生所寫文章、所辦刊物都具有極高的境界水準,都圍繞“民族解放問題”和“大眾文化問題”兩大時代主旨。另一方面,鄒韜奮反對盲目地順從他人,更反對“肉麻的模仿”,他重視創造,勇于創新,追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張“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
“高質量”還體現在鄒韜奮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上。鄒韜奮先后主持、創辦了多份報刊,編發的稿件不計其數。即便是在工作量極其巨大的情況下,他堅持對刊物審閱三遍校樣,對即將選用的每一份稿件都進行嚴謹細致的把關。大到主題思想、稿件題目,小到用詞選句、標點符號,他都認真修改,仔細對敲,以刊物上沒有一個錯字為目標。即使是對黃炎培這樣的學問大家,鄒韜奮也敢于提出修改意見,堅持讓黃炎培修改后才給予發表。
二、鄒韜奮的出版實踐對新時代教輔出版的意義
1944年,鄒韜奮病逝于上海。《解放日報》刊發悼念文章,高度評價了鄒韜奮的功績:“韜奮先生二十余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斗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于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到最后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彼谷艘咽?,但是鄒韜奮的出版實踐和韜奮精神,對今天新時代的教輔出版仍然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把牢把好出版導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在風云際會的社會大動蕩時期,鄒韜奮先生一生堅守,不忘初心這種韜奮精神,流延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在我們今天的新時代,無論經濟效益的指揮棒效應多么強大有利,無論技術革命和技術迭代更新帶給教輔出版怎樣深刻的影響,無論教輔產品怎樣的五花八門,我們新時代的教輔出版都要堅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能忘記出版的使命,那就是把牢把好出版導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領域,教輔出版更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不動搖。教輔出版工作,小到一段文字、一張圖片,大到一本書、一套復習資料,里面都包含、體現著導向。新時代的教輔出版人有責任、有義務進一步強化導向意識,嚴把政治導向關,時刻繃緊意識形態這根弦不放松。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更高承擔起“服務社會、服務教育”的使命任務。
(二)全方位為讀者服務
《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星期刊》《抗戰》《全民抗戰》等這些鄒韜奮主編或主辦的報刊,無一不堅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啟示我們新時代的教輔出版更要堅持人民本位,堅持全方位為讀者服務。
為讀者服務不是喊喊口號、炒炒概念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細化到教輔圖書出版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在細節安排上處處為讀者考慮。從教輔圖書的策劃階段開始,就要找準讀者定位、圖書定位,明確本書是給什么水平層次的學生干什么用的,是給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用的?還是給學優生提升核心素養用的?讀者定位、圖書定位必須從一開始就明確下來。在教輔圖書的體系體例設計階段,是設計成導學案的形式,還是同步練習冊的形式,還是課后鞏固復習的形式,這就需要充分考慮主要目標市場學生們的主要需求。在印刷供貨階段,要盡量做到課前到書,甚至要做到放假前就把下一學期要用的書發放到學生手中,以便于學生提前預習等。即便是教輔圖書已經發放到學生手中,學生也能正常使用了,教輔圖書出版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更要繃緊為讀者服務這根弦,要做好售后服務工作。比如,責任編輯可以深入學校,到課堂上去聽聽課,找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了解教輔圖書的使用情況,是否有不方便使用的地方,收集反饋意見,在下一季出版時務必改正。
(三)保持對文字的敬畏,要有工匠精神
鄒韜奮先生對高質量的極致追求,體現的是編輯出版行業中的工匠精神。新時代教輔圖書出版的工匠精神,首先體現在對文字的敬畏上。無論是語言表達、行文規范,還是措辭造句、文化常識,哪怕是不起眼的標點符號,教輔編輯都不能馬虎,都要瞪起眼來,反復核對,逐字逐句地確認,保證內容的準確性,爭取讓每一本教輔圖書沒有一個錯字,即使做不到,也要“以此為鵠”,力爭錯字極少。這是編輯工作的基本素養。
此外,教輔圖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學生,有些低幼學段的學生會真誠地相信書上的內容,他們尚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區分正誤。雖然國家規定一本教輔圖書的差錯率只要不超過萬分之一,就是合格的,但是這只是一種剛剛及格的要求。教輔編輯要本著工匠精神,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更嚴格的要求。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一本教輔圖書是否合格的檢查者不是集團、省局,也不是總局,而是使用它的孩子們。教輔圖書中有一兩個答案錯誤,也許不會超過萬分之一的國家標準,但是對那個使用這本書的孩子來說,那個錯誤便是百分之百的錯誤。所以,教輔圖書編輯不能心存僥幸!不能掉以輕心!
三、結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耙幻嬉w光養晦,一面要奮斗”的鄒韜奮先生,用他那熠熠生輝的新聞出版實踐啟示新時代的教輔出版從業者,要牢記政治導向,要以廣大師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要有工匠精神,從細節入手提高質量。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韜奮精神薪火相傳,才能使教輔出版創設出自己的品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彭秋龍.論鄒韜奮的工匠精神[J].出版與印刷, 2017(03):44-47.
[2]胡龍霞.鄒韜奮先生與中國新聞出版問題[J].粵海風,2017(06): 67-71.
[3]王瑩,王月.鄒韜奮的社會觀與傳播觀及其對當下新聞實踐的借鑒意義[J].新聞知識,2018(11):8-12.
[4]宋嘉庚,劉大年.數字出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創新[J].出版廣角, 2017(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