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 要:高校作為我國社會輸入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其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以及就業指導對整個社會發展建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正在不斷深化高校改革,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大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提升就業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學校與專業對口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既為高校解決就業問題,又為企業解決了用人需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種三方共贏的創新舉措。高校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能夠及時了解社會相關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并對學校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更加實用有效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基于此,本文將對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進行分析研究,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探究
引言
目前,我國社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都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各個行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有了明顯的提升。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應該主動與社會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建立廣泛且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幫助學校掌握社會人才需求動態,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工作。
一、校企合作模式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從傳統注重學校理論知識學習,逐漸轉變為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其中,“3+1”校企合作模式最具有代表性,通過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互動,將教學內容與社會資源結合起來,共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由重要的提升作用。
1、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一直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導致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理論專業知識非常扎實,但是到具體工作實踐過程中則能力比較差。而目前社會發展非常迅速,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非常巨大,因此在選擇人才時對其動手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高效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以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需求來對課程進行合理設計,提高大學生人才質量水平,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強教學實踐環節。以前,大學生在開展實踐學習時主要是開展室外試驗或者在企業進行短期實習,實踐內容比較簡單,時間非常短,難以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內容的有效深入結合,其實踐經驗是完全不夠的。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需要在企業進行充分的工作實踐,發揮專業理論知識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還能夠提高其對職業工作的認知,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個人職業規劃,以實現更好的就業發展。
高校在與企業合作模式下,能夠更加及時的掌握到社會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在后續課程培養時加強相關方面的教學內容,提高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針對性,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企業在接受學生時,要加強對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的考察,確保大學生已經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內容,然后安排優秀老員工來指導和幫助學生的實踐工作,促進他們更快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相結合,直到能夠獨立創新思考解決工作問題。大學生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由理論知識學習到校內課程實踐,再到企業工作實訓,一步步全面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大大提高了自身競爭力,在就業過程中也會更加自信從容,會更加受到受面試官的青睞。
2、開闊專業眼界,激發職業發展潛能
我國社會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因此,很多高校的課程教學內容往往是一些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在最新行業應用上,往往比較滯后,這就造成大學生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脫節,使用掌握的專業知識可能難以解決面對的實際問題。而在校企和作模式下,學生也機會直接感受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并且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對專業知識進行更新,開闊大學生的專業眼界。在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與企業技術團隊進行創新合作,結合企業、行業、社會的最新需求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并進行相應的擴展,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學校與企業深入開展合作,可以將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安排到企業里面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最先進的生產儀器設備,并且在教學工程中將實際崗位要求的“專業能力”與職業標準的“共性能力”想結合,激發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潛能規劃。
二、校企模式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建議
目前,很多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時,只是簡單的將大學生輸送到各類企業進行實踐體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帶動大學生的就業,提高學校就業率。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問題,比如有學生對實踐企業不感興趣而被強制參與,或者大學生在理論知識不熟練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企業實踐,甚至有一些學校安排的企業實踐與學生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等等,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大學生后期的擇業就業工作。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具體策略來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促進大學生就業。
1、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決策制度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使其更加符合社會企業發展要求。因此,學校與企業要建立以實際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決策制度,保障學校和企業能夠長期穩定的合作發展。學校與企業制定以就業為導向的決策制度時,一定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學校實際情況以及社會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制定完善的合作內容、發展方向以及運轉方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為企業社會不斷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
2、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動力機制
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不僅僅只是這兩家的事情,而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三方合作。因此高校在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時,要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和作動力機制,這樣才能夠保障高校與企業能夠長期穩定合作。學校作為人才輸送方,要對校企合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互動,深入企業了解其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共同的人才培養機制,優先幫助合作企業輸送相關人才,幫助進入企業的大學生建立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
3、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高校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保障制度,首先要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保障,其次要對企業人才需求進行保障,最后要保障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夠使校企合作更加和諧高效。為了做好校企合作保障工作,高校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組織結構,組建專門的校企合作部門,并且建立一個專業的員工團隊,這樣才能在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情況下,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實踐學習。企業也應該專門抽調優秀員工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工作崗位。
結語
我國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高等院校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大量高素質人才。在新形勢下,社會企業對大學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效應該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提高大學生理論專業知識與實踐想結合的能力,促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效,切實提高大學生群體就業競爭力,為我國社會建設長期健康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趙英杰."校企合作"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探究[J].中國市場,2018(11):186+189.
[2]厲祎,白鑫.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校企合作策略的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7(04):119-121.
[3]譚梅,盧曉東,李桂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就業服務體系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4(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