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強
摘要:目的:分析暴力傷醫事件的社會心理誘因與干預策略。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某地區管轄范圍內受到暴力傷害的200名醫生資料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生暴力傷醫的因素主要包含不當歸因引發認知偏差、相對剝奪引發患者憤懣情緒、非合理期望造成心理挫折感、社會燃燒要素引發患者方暴力傷醫。結論: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和諸多社會心理因素有關,通過借助心理學結構的框架理論,全面闡述暴力傷醫的社會心理因素,同時提出解決策略,能減少暴力傷醫事件發生。
關鍵詞:暴力傷醫;社會心理誘因;干預策略
近幾年來,中國各地暴力傷醫事件發生率有所增加,極大的威脅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以及醫療秩序。造成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1]。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唉嘆惋惜之外,身為醫務工作者也要冷靜下來,思考改變這種局面的有效舉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緩解緊張的醫患矛盾。本文分析暴力傷醫事件的社會心理誘因與干預策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某地區管轄范圍內受到暴力傷害的200名醫生資料為研究樣本。年齡30.17~45.28歲,平均年齡(36.26±1.27)歲。所選擇樣本為中青年醫生。其中男醫生135例,女醫生65 。
1.2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間受到暴力傷害醫生的詳細暴力事件資料,歸納原因,并提出解決舉措。
2結果
發生暴力傷醫的因素主要包含不當歸因引發認知偏差、相對剝奪引發患者憤懣情緒、非合理期造成心理挫折感、社會燃燒要素引發患者方暴力傷醫。
3討論
3.1 造成暴力傷醫事件的社會心理誘因
3.1.1 不良歸因引發患者認知偏差
在遇到一個有爭議的診療結果之后,會出現醫患間出現動機認知性偏差。在發生醫療事故之后,基于角色以及專業性身份,醫生會首先從疾病診斷標準、病變復雜程度水平、演變過程與當前醫療技術水平等等專業角度予以考慮,將治療過程內出現的爭議結果,歸納為不可控性或者正常的不良反應。而患者家屬以及患者則會認為醫生首先會保證自身利益,將醫療事故盲目地歸納為醫生診療失誤或者不負責,通常會質疑醫生工作資歷、向醫生討說法,甚至采用暴力行為以保護自身權益。
3.1.2 非合理性期望引發心理挫敗感
在出現糾紛時,有些患者會誤認為當前醫療技術發達所有疾病都能治愈,而患者或家屬對于疾病治療抱有過大希望也是不切實際的。從現實角度而言,當前醫療水平雖有所提高,但對于部分疾病認知度還是不夠的。倘若出現治療結果和患者家屬心中所想差距較大時,患者家屬就會產生很大心理挫敗感。即便醫務工作者全力搶救患者,患者家屬也存在把這些原因完全歸咎于醫生不負責任,進而對醫務工作者做出打罵行為。
3.1.3 相對剝奪催生不良情緒
目前公立醫院社會公益性逐步削弱,在此背景之下,“看病貴以及看病難”的問題也成為了社會民生所關注的焦點。在診療過程中,還有可能出現“紅包”以及“誘導需求”的現象。由于信息不對稱,醫生在診療疾病過程中掌握了非常絕對的話語權,患者只能夠接受醫生開具的診斷建議和精力繁瑣檢查過程。如果醫務工作者在接待患者時缺少熱情主動態度,家屬們往往會有一種“這個醫生唯利是圖”以及“敷衍自己”的認知錯覺。
3.1.4 社會燃燒要素激發病患方暴力行為
當前社會燃燒理論指出,群體事件的出現應當具備“引爆點、助燃劑”以及“燃燒物質”幾大要素[2]。從暴力傷醫的角度來看,燃燒物質為病患與家屬內心負性情緒,助燃劑為院方喪失公信力以及民眾們,針對于院方信任度減少和患者針對于醫務工作者不積極的認知。而所謂的引爆點則為客觀性不良沖突事件。如果患者在就診時,持有對醫生不信任的不良心理以及暴躁情緒時,且在此刻發生了某些未能實現預料到的不良結局,往往會心生不滿,對醫務工作者產生敵意。
3.2 關于杜絕暴力傷醫事件的干預舉措
3.3.1 有效疏導病患方不良情緒
患者就診時,醫生應當與其開展深度溝通和交流,幫助患者消除內心不良心理。以此減少患者由此產生的暴力傾向,另外也應積極了解患者方的需要,答疑解惑。
3.3.2 共同構建尊重醫學和生命的社會輿論氛圍
媒體方面有必要強化其自身職業道德監管力度,要將社會以及網絡輿論針對于信息平臺的影響重視起來。媒體方面需要注意以及有效引導、規范網絡輿論,令民眾們能夠站在客觀角度合理對待醫患糾紛與醫患關系。
3.3.3 重新構建合理化病患訴求渠道
建議推行醫學與法學相結合的非訴訟仲裁制。若當事雙方自愿達成協議時,可把暴力傷醫事件、醫患糾紛以及各類醫院暴力事件提交給司法機構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即經由仲裁機構審理,并做出與之相關的解決方式。這種做法針對于醫患雙方均有約束力。
參考文獻
[1]首建國.暴力傷醫事件預警防范體系的構建[J].醫學與哲學,2020,41(21):54-57.
[2]李怡.發揮醫學人文關懷在處理暴力傷醫事件中的作用[J].現代醫院,2020,20(10):1453-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