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淑華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創新創業一直以來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2020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有874萬,同比增長40萬。一方面,受疫情以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2020年的就業創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創業的風險和困難在不斷加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涌現出的大量商機,各行各業展示出創業者的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懂得創新創業對國家、社會的重大意義。
疫情期間,各高校雖延遲開學,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依托在線課程平臺和教學資源,不斷創新“互聯網+教學”模式,提升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能力,用“戰疫”案例充實課程思政,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思政育人元素”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能力和素質,提供“線上”關愛服務,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觀。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07年,依托省級示范篤行創新創業學院建設,歷經13年發展,已形成獨特的“八個一”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1],即搭建一個運行平臺、開發一系列課程、打造一支導師隊伍、建好一個實踐場所、開發一系列實踐項目、探索一種培養體系、完善一套保障制度、營造一種文化氛圍。
“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校本課,結合自身院校特色,依托地方政府和大金融特色,開展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在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教育教學管理與考核評價制度、創業導師隊伍建設、雙創指導服務中均頗有建樹。依托“八個一”工程,實施各項創新創業宣傳、教育及實踐指導工作,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創新創業意識、職業競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課程組教師團隊通過雙創教育,旨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了解國情省情民情,愿意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經濟建設、鄉村振興,為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作貢獻的大學生創客,打造“雙創”教育的升級版。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從個人基本信息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非獨生子女家庭,生源地多是鄉鎮或農村;從社會資本信息來看,學生父母的職業階層層次普遍較低,家庭收入并不高[2]。很多家庭送孩子來學校學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畢業后去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或者大中企業就職,能夠找到一個穩定的飯碗養家。個別經商的學生家長中也有不少反對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去自主創業,而是希望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并能找到穩定的工作。
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與生活閱歷,一些貧困落后地區來的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父母也不能提供更多幫助,因此對創新創業相關知識、技能了解較少,捕捉商業機會能力較差,加之個人能夠利用的社會資源非常有限,阻礙了他們創新創業的激情。
師生無法按時返校,不能按照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需改革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現有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資源不夠完善,微課視頻、題庫試題、教輔教參等資料無法支撐全過程線上教學。如何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借力各種網絡學習軟件迫在眉睫。
特殊時期,應在“創新創業指導”課程中突出強調“擔當與責任”“科技創新”“誠信與守時”“大國工匠”“綠色發展”等思政要素[3],并結合疫情期間的實際案例,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有效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專業發展相結合,激發學生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根據生源情況,學生絕大部分缺乏創新創業的源動力,亦有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本課程只是響應國家號召,自身對課程并不感興趣。即使個別對創業有想法的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和慘烈的市場經營現狀,亦打起了退堂鼓,對創新創業失去信心[4]。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風險認識和抗風險能力的認識,如何引導學生的危機意識、死亡覺知、知識覺醒,從而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迫在眉睫。
受疫情影響,已在創新創業路上的各學生創業團隊無法入駐學校創業園,無法進行正常的辦公活動,更無法開展正常業務。學生心存憂慮,在疫情和經營的雙重壓力下,心理壓力劇增。這次的疫情對大學生創業者是個嚴峻的考驗,但事實上也存在機遇。如何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利用外部資源和各地政府的創業支持政策,如何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壓力、化解資金壓力、應對市場變化,戰勝疫情對創新創業的影響迫在眉睫。此外,“互聯網+”“創青春”“新苗人才”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和活動仍將如期進行。因此,如何做好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項目的征集、遴選、輔導等工作,如何助力參賽團隊提升項目質量,如何引導參賽團隊做好賽前準備工作迫在眉睫。
針對上述問題,課程組團隊及時跟進教學改革,精心設計線上課程教學,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并完善,積極調動學生線上學習積極性,學以致用。
4.1.1 完善教學資源
網課前期,利用已運行至第六期的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更新并補充案例,進一步完善教學資源,上傳自制完成的微課,充足題庫,發布測試及實訓任務,滿足全過程線上教學需要。截至目前,在線學習平臺視頻資源總數已達25個,總時長126.78 h;題庫數191個,測試總次數76次,為在線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運行六期的課程教學平臺如圖1所示。課程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如圖2所示。

圖1運行六期的課程教學平臺

圖2課程網絡平臺教學資源
4.1.2 強化平臺使用
課程組成立微信群,交流及分享課程信息以及課程經驗。截至目前,全體課程組任課教師全部開展了在線教學,通過騰訊課堂、釘釘群直播,輔以在浙學、喜鵲兒等APP,在多個平臺切換授課,增加了授課的靈活性。線上教學任務完成率為100%,學生出勤率高,交流渠道多元,師生互動充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傳統線下課堂中的一對多互動,轉變成一對多與一對一互動同時進行,學生在網上更勇于提出問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加頻繁而熱烈,同時更有針對性。課程組微信群交流如圖3所示。

圖3課程組微信群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團隊確保線上課程內容、討論內容、學習內容科學健康,防范并及時制止網絡有害信息的傳播。實時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融入,在傳授雙創教學內容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創業教育重要論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思政要素有機融入課程中,切實提升思政實效。
4.2.1 校友“抗疫”案例,與生共鳴
沈亞斌創業多年,一直未忘記母校,他曾向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捐贈多臺新風空氣凈化器,此次疫情期間又捐贈了大量防疫物資,如圖4、圖5所示。

圖4校友沈亞斌與鐘南山院士

圖5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師走訪沈亞斌校友
面對疫情,各省市都發出了口罩生產的“動員令”,不管規模大小,越來越多有能力、有擔當的企業沖在了抗“疫”一線,爭分奪秒,與疫情賽跑。浙江金融職業學院2018屆畢業生翁夢寧也積極投入口罩生產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如圖6所示。這些校友的“抗疫”事跡,在情感上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
4.2.2 熱點“抗疫”案例,與時俱進
線上戰“疫”、合作抗“疫”成為中小微企業自救的兩大出路[5]。疫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商業模式從線下向線上變革,創業者有強大的應對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危機變成“危中有機”。例如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的“共享員工”模式,適時補充外賣行業,開拓學生眼界,如圖7所示。

圖6 2018屆校友翁夢寧 創辦口罩企業

圖7餐飲店員成為盒馬鮮生 分揀員
4.3.1 在線直播
利用釘釘、騰訊等平臺展開直播授課,主講教師線上授課線上輔導,實時與學生互動,借助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的配套學習視頻和資源,配合小組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邀請創業者、投資人作為專家,進行線上指導,學生隨時可以跟專家進行在線互動請教,用一線信息激發創業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課程直播如圖8所示。

圖8課程直播
4.3.2 任務驅動、模擬創業
線上課堂以小組形式開展模擬創業活動,課前布置任務,發送公告;課中模擬真實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項問題展開學習,采用頭腦風暴、案例研究、思路分析、仿真實訓、小組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理解創業行為,激發創新思維;課后解答學生提問,發布作業,跟蹤并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積累詳細的過程性教學、學習、考核等材料。
4.3.3 角色扮演
把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按照創業的流程整合成創業素質提升、創業前的各項準備活動以及創業企業的經營管理三大任務,并劃分為若干工作項目,設計具體操作步驟,將創新創業所需的工作崗位在小組內進行有效分配,給學生提供最貼近真實企業的學習實踐情境。學生扮演創業角色,將多元化學習活動作用于小組探究的每一個環節,激發想象力,在“課堂、課賽、課創”及“思、引、學、研、創、評”于一體的“三課六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中,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切實提升在線教學效果。“三課六位”教學體系如圖9所示。

圖9“三課六位”教學體系
4.3.4 多元考核
“創新創業指導”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40%+創業計劃書及創業項目路演成績×60%,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緊密結合。
將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遠程學習的成績及返校后的課堂表現作為平時成績按40%的比例計入本學期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由線上/線下“考勤+觀看視頻+參與討論+作業+參加“互聯網+”“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多部分組成。
期終考核方式是以3~5個學生為一個團隊共同完成一份創業計劃書并開展創業項目路演,創業計劃書及創業項目路演的考核表現按60%的比例計入本學期課程總成績。學而優則創,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均需要提交創業計劃書,教師鼓勵并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創新能力與創業實踐相結合,結合課程考核方式所撰寫的創業計劃書,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
4.4.1 做好“線上創業”咨詢服務工作
通過互聯網在線上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包含公司注冊、專利申請、商業計劃書撰寫等全過程的指導;提供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的相關信息,按往年參賽要求提前做好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新苗人才計劃”等創新創業賽事及項目的籌備預案。堅持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6],根據疫情情況,在線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征集、遴選、輔導等工作,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提前準備,助力各參賽團隊提升項目質量,充分做好賽前準備工作。
4.4.2 聯合心理中心組建“雙導師”服務團隊
特殊時期下,創新創業導師團隊聯合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團隊,通過創業學院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方式進行一對一指導,送去關愛;實時為創業園入駐團隊發布最新雙創政策信息,幫助團隊及時準確獲取相關信息;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團隊調整項目經營策略,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逐步恢復并開展團隊業務,確保實現入駐期目標任務;幫助大學生做好創業風險評估工作,把創新創業風險放在第一位,分析并利用國家扶持創業的相關政策,盡量化風險為機遇。
線上學習的最大優勢是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學習時間較靈活、學習安排較自由;而其缺點是學習過于自由,知識“碎片化”,不易形成完整體系,尤其部分自制力不強或時間管理觀念較差的學生會出現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
因此,線上教學期間,創新創業課程組教師團隊優先引用疫情期間涌現出來的創業者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并運用“互聯網+”多種教學手段,監督并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模擬活動中感受創業,從創業環節中培養創新精神。通過現階段教學,使學生能清晰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創新技法,并且在學習生活中能積極主動去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素養有明顯的提升,并能樹立正確的創業成敗觀。在線學習成效如圖10所示。

圖10在線學習成效
結合疫情期間涌現出來的正能量案例,傳遞企業家精神、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創業價值觀教育,號召學生只有將創新創業的動機建立在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在國家有困難的時候,挺身而上,發揚“敢想會創、家國情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持續培養全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關注時事政治,及時了解創新創業相關的國家政策;學習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掌握市場發展方向。
在重大事件面前,時間就是生命,許許多多創業者所彰顯出來的高效行動力、卓越領導力以及解決難題的能力,這些特質都是打贏這場疫情戰役極為需要的,開展“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教學時,將一直圍繞著這個主題,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青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這次的疫情防控戰役中,社會各行各業的90后們、00后們成為了中流砥柱,勇敢奔赴前線,主動參與抗疫工作。這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謀而合,雙創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挑戰自我的進取意識,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輕易放棄的態度,識別機會、快速行動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善于合作、誠實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養,創造價值、回報社會的責任感,這正是當代青春奉獻精神的閃光,也是新時代青年的力量,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