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若琦

案例一
近日,“微博熱搜”涌現了某校老師在網絡課堂上為明星“打call”,某幼師發動學生為“愛豆”應援等事件,讓“追星”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社會討論。
案例二
疫情期間,7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收到一封來自一年級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透漏出對李院士的尊敬和崇拜。網友留言道:“如果追星,她才是最亮的星?!?/p>
關于中小學生如何正確追星,家長和老師如何引導學生追星……三位老師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幫助青少年在追星路上變成更好的自己。
師說者:吳貴揚(中學政教處主任、高一年級年段長)
很多孩子喜歡明星,大多源于一部電視劇,一個綜藝節目,一場體育賽事……明星在熒幕中的形象無疑是閃閃發光的,令青少年情不自禁開始關注,在網上瀏覽明星的各種資料和消息,隨后越查越喜歡,開始追星、追劇、追現場、追代言產品等。
追星本身沒有對錯,因為一些明星的奮斗歷程和勵志故事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們的困惑之處在于孩子過度追星,盲目追星的現象。特別是孩子因疫情長期宅在家,借網課名正言順地用手機,卻每天刷微博給喜歡的明星點贊,在朋友圈更新“愛豆”的動態消息,甚至追逐他的行程和演出,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關注明星的私生活,迷戀到不可自拔,把自己的生活和明星的生活相混淆,打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和規律,影響了身體和學習。
追星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家長如果過度驚恐,過分制止,不僅容易引起親子關系緊張,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越發不可收拾。作為家長和老師,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們的這種需求。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孩子不應局限于喜歡明星的顏值,而應集中在明星身上所呈現出來的思想、精神與品質,開啟正確的追星方向,孩子才不會在追星中迷失自己。
追星不應止于娛樂明星,我們應引導孩子們更多關注其他各個領域里的成功人士,他們同樣也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偶像。
師說者:蔡藝芬(小學教務處主任)
有數據顯示,明星粉絲中學生占比57.5%,有70%的“00后”承認自己是追星族。高比例的學生追星族盲目追星讓家長擔憂不已。
我認為追星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如今有些明星的行為不端,未成年的孩子若是盲目追星,后果不堪設想。
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認為,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情感上逐漸走向自立,追星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作為父母和成年人,我們要教導孩子應該追什么樣的星,追什么,怎么追。
2018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舉行,年僅15歲的高中生談方琳受邀出席,因她初三時就解決了數學界“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問題驚艷全球。媒體采訪她時,小姑娘只說了一句:“我喜歡追科學巨星,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卑駱拥牧α慷喟?!父母應多跟孩子討論名人的優秀品質,為孩子選擇優質的書籍、名人傳記,讓他們能從中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就算喜歡娛樂明星,孩子也會懂得,什么品質的明星,值得自己追逐。
追星應該追什么?作家盧思浩說:“你會喜歡一個偶像,多半因為那個偶像教會了你以前不懂的道理,而他身上閃閃發光的屬性,是你也想要擁有的……”吸引我們的,應該是偶像身上美好的、積極的東西。父母作為孩子成年以前的航行掌舵人,要善于幫助孩子構建判斷價值的能力,教會他們獨立思考、明辨善惡。對偶像最好的支持,不是接機、應援,不是肆無忌憚地浪費自己的人生,而是像他一樣懷揣夢想、拼搏向上。
師說者:楊東姬(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現在社會上的“追星”現象是很普遍的,小到小學生,大到成年人?!白沸恰痹谛睦韺W上叫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體中一個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現象,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追星是青少年從孩童向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過程的反映,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種表現,也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既然無法避免,那么作為中小學生要做的是理智追星,把握尺度,將你的喜歡變成一件更美好的事。
我們要知道自己追求明星什么,這時不妨理智地審視一遍自己的內心:你喜歡的這位“愛豆”,能給你帶來什么積極的影響?能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嗎?能給你不斷帶來進步嗎?你能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地獲取到新鮮感和成就感嗎?你能在雙方的付出和接收里互相成長嗎?
在追星的路上,不要盲目地追星,不要給自己的家人造成困擾,不要影響自己的學習,畢竟對于學生而言,學業才是最重要的,要學習明星為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的決心,學習明星為公益事業不斷付出的愛心,學習明星對他的家人、朋友,以及粉絲的那份真心。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追星時,不必急于否定打壓,要尊重孩子,正確看待,有針對性地引導。比如,與孩子交流當代有才能、有膽識的能人、英雄,當下疫情蔓延時被看見、被追捧的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51歲的張文宏等。孩子能從中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會以他們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樹立職業理想。
最后,祝愿每一個追星的孩子,都能追著星光,成為他人眼中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