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林喜雄 李東純
肝硬化疾病為臨床常見疾病,導致肝硬化疾病發生的原因較多,主要與機體肝細胞受損存有明顯相關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壞死的發生[1]。早期肝硬化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比較缺乏特異性,因此,肝硬化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則多為病情嚴重,不但錯失最佳治療時間,更導致癌變發生率明顯提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及生活質量等均造成嚴重威脅[2]。而肝硬化疾病的類型不同,其發生原因、臨床癥狀表現以及預防治療措施等均存有一定差異性[3]。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生化檢驗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2月收治的14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為肝炎后肝硬化組;另選取同期9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為酒精性肝硬化組。肝炎后肝硬化組中,男 109例 (75.17%),女 36例 (24.83%);年齡最小30歲,最大55歲,平均年齡(47.20±8.50)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2年,平均病程(7.68±2.50)年。酒精性肝硬化組中,男 71 例 (74.74%),女 24 例 (25.26%);年齡最小30歲,最大55歲,平均年齡(48.80±8.35)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2年,平均病程(7.75±2.2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生化檢驗以及血常規檢驗。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采集5 ml肘靜脈血,常規離心,并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其中,生化檢驗指標[4]包括 ALT、AST、AST/ALT、TBIL、GGT、ALP;血常規檢驗指標[5]包括WBC、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紅蛋白、MCV。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生化檢驗指標、血常規檢驗指標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水平比較 肝炎后肝硬化組患者ALT、AST水平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組,AST/ALT、TBIL、GGT、ALP水平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常規檢驗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淋巴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炎后肝硬化組患者WBC、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MCV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酒精性肝硬化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AST/ALT TBIL(μmol/L) GGT(U/L) ALP(U/L)肝炎后肝硬化組 145 102.20±24.50a 104.15±25.45a 1.30±1.45a 42.50±12.50a 107.30±28.30a 105.50±65.30a酒精性肝硬化組 95 50.10±12.35 77.30±15.35 2.30±1.05 89.25±25.65 179.30±32.45 144.85±75.50 t 19.1820 9.2371 5.7977 18.8140 18.1777 4.289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兩組血常規檢驗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常規檢驗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酒精性肝硬化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WBC(×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9/L)淋巴細胞絕對值(×109/L)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紅蛋白(g/L) MCV(fl)肝炎后肝硬化組 145 4.50±1.03a 2.60±0.84a 1.29±0.35 2.60±0.36a 108.00±26.05 88.25±15.05a酒精性肝硬化組 95 6.35±1.95 4.10±1.08 1.25±0.58 3.30±0.90 106.05±24.10 96.50±14.05 t 9.5726 12.0621 0.6661 8.4027 0.5840 4.2625 P 0.0000 0.0000 0.5060 0.0000 0.5598 0.0000
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肝炎后肝硬化組患者ALT、AST 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組,AST/ALT、TBIL、GGT、ALP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淋巴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炎后肝硬化組患者WBC、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MCV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酒精性肝硬化的肝損傷因乙醇導致,主要表現為肝細胞線粒體、微粒體,故此,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AST水平明顯降低,進而致使AST/ALT明顯變化。作為酒精性肝硬化主要特點的是GGT明顯升高,而且相關臨床實踐表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多合并程度不同的貧血,且常見于巨細胞性貧血[6,7]。肝炎后肝硬化為我國常見的乙肝疾病類型,其ALT、AST均明顯升高,而AST/ALT、TBIL、GGT、ALP、WBC、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MCV則明顯降低,與酒精性肝硬化疾病存在明顯區別。
綜上所述,酒精性肝硬化疾病與肝炎后肝硬化疾病的臨床特點不同,臨床應結合患者的實驗室生化檢驗指標結果,以制定科學性、針對性、個性化臨床治療方案,以及有效的治療措施,從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