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勤 段歡歡 康霞 唐旭華
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反復出現水腫性紅斑、風團伴不同程度瘙癢為主要臨床特征,病程持續 <6 周為急性蕁麻疹 (acute urticaria,AU),若 > 6 周為慢性蕁麻疹 (chronic urticaria,CU)[1]。蕁麻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遺傳、環境、免疫等多方面。近年來血清維生素D對蕁麻疹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有研究[2,3]顯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提示維生素D與慢性蕁麻疹的發病相關。而維生素D與急性蕁麻疹的關系卻很少有人報道。本研究收集68例無明確誘因的急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檢測其血清25(OH)D水平,對維生素D與急性蕁麻疹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進一步明確急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5月就診于本院皮膚科門診無明確誘因的急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 68例作為病例組,其中,男 37例,女 31例 ;年齡16~62 歲,平均年齡 (31.25±12.36)歲 ;病程 2~42 d,平均病程(18.54±11.12)d。選取同期健康人4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 27 例,女 15 例 ;年齡 17~67 歲,平均年齡(32.74±16.82)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急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 版)關于急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4];②病例組患者均為無明確誘因的急性自發性蕁麻疹;③兩組研究對象近1個月均未服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且無鈣劑以及維生素D類藥物服用史。
1.2.2 排除標準 ①有除蕁麻疹以外的過敏相關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哮喘等;②有寄生蟲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患者;⑤過去半年內有骨病史者。
1.3 方法
1.3.1 蕁麻疹活動評分 應用歐洲過敏癥及臨床免疫學協會會議/全球變態反應和哮喘歐洲協作組/歐洲皮膚病學論壇/世界過敏組織EAACI/GA2LEN/EDF/WAO[5]聯合推薦蕁麻疹指南中的蕁麻疹活動評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對每例入選患者進行評分。根據蕁麻疹活動評分,將蕁麻疹嚴重程度分為3級,輕度:1~2分;中度:3~4分;重度:5~6分。蕁麻疹活動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蕁麻疹活動評分
1.3.2 血清25(OH)D檢測方法 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抗凝離心收集上層血清,-80℃低溫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進行檢測,實驗步驟嚴格按說明書操作,由一名熟練的檢驗科技師完成。按實驗室標準,25(OH)D<20 ng/ml為維生素 D 缺乏,20~30 ng/ml為維生素D不足,>30 ng/ml為維生素D正常。
1.3.3 血清總IgE測定 常規抽取靜脈血3 ml,離心,收集血清 500 μl,-80℃低溫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進行檢測,實驗方法參考說明書實施,由一名熟練的檢驗科技師完成。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25(OH)D和總IgE水平,病例組不同性別患者25(OH)D水平,分析25(OH)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血清總IgE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25(OH)D和總IgE水平比較 病例組的25(OH)D水平低于對照組,總IgE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 25(OH)D 和總 IgE 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 25(OH)D 和總 IgE 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25(OH)D(ng/ml) 總IgE(IU/ml)病例組 68 23.55±7.88a 236.61±189.06a對照組 42 29.68±11.69 127.69±57.74 t 3.285 3.625 P 0.001 0.000
2.2 病例組25(OH)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病例組68例患者根據蕁麻疹活動評分分級,輕度 18 例,中度 27 例,重度 23 例,25(OH)D 水平分別為 (22.51±6.38)、(23.66±8.09)、(24.23±8.89)ng/ml。25(OH)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性(r=0.068,P=0.582>0.05)。
2.3 病例組不同性別患者25(OH)D水平比較 病例組中,男性患者的25(OH)D水平為(24.61±8.28)ng/ml,女性患者的25(OH)D水平為(22.29±7.31)ng/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病例組不同性別患者25(OH)D水平比較 (±s,ng/ml)

表3 病例組不同性別患者25(OH)D水平比較 (±s,ng/ml)
注:不同性別比較,P>0.05
性別 例數 25(OH)D男37 24.61±8.28女31 22.29±7.31 t 1.213 P 0.229
2.4 25 (OH)D水平與血清總IgE的相關性 病例組25(OH)D水平與血清總IgE呈負相關(r=-0.285,P=0.034<0.05)。對照組25(OH)D水平與血清總IgE無明顯相關性 (r=-0.113,P=0.475>0.05)。
維生素D是一種常見的類固醇激素,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維持體內鈣磷平衡,維持骨細胞的正常功能及分化。維生素D3是維生素D的儲存形式,25(OH)D是人血清中含量最多且最穩定的維生素D3代謝物,也是判斷體內維生素D3含量的最佳指標[2]。維生素D受體存在于幾乎所有免疫細胞表面,其在淋巴細胞和抗原提呈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尤其在過敏性皮膚疾病中起到了免疫調節的作用。維生素D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陸續有人報道。Thorp等[6]的一個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患者組血清維生素D水平(29.4±13.4)ng/m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6±14.7)ng/ml(P=0.016<0.05)。Woo等[7]對 72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26例急性蕁麻疹患者,26例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72例健康成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慢性蕁麻疹組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均較其他三組明顯偏低,維生素D 缺乏(<10 ng/ml)的患者較多。國內袁勇謀等[2]選取126例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和88例健康對照組,檢測其血清25(OH)D水平,發現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血清25(OH)D的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且與血清總IgE水平和蕁麻疹活動評分均呈負相關。
本研究選取68例無明確誘因的急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和42例健康對照組,檢測其血清25(OH)D和血清總IgE水平,發現急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與血清總IgE水平呈負相關,提示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參與急性蕁麻疹的發病。血清25(OH)D與蕁麻疹活動評分和性別均無相關性。血清總IgE的濃度與急性蕁麻疹的關系已被諸多研究證實[8]。本研究也顯示急性蕁麻疹組血清總IgE高于健康對照組。另有體外研究表明加入維生素D后B細胞產生的IgE明顯減少[9]。維生素D及其衍生物可以抑制白細胞介素-4(IL-4)的表達,而IL-4作為Th2的特征性細胞因子能誘導 B 細胞產生IgE并刺激肥大細胞生長及組胺釋放[10]。也有人認為維生素D能直接抑制B細胞的增殖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減少IgE的生成[11]。總之,維生素D與IgE的關系,可能是維生素D參與急性蕁麻疹發病的重要環節。由于急性蕁麻疹病程較短,推測先有維生素D降低才引起急性蕁麻疹,而不是急性蕁麻疹引起維生素D降低。Woo等[7]的研究同時也發現10例血清維生素D較低(<10 ng/ml)的急性蕁麻疹患者中有5例發展成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由此進一步推測,維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急性蕁麻疹向慢性蕁麻疹發展的可能性。及時補充維生素D能否降低急性蕁麻疹發展成為慢性的幾率,需要進一步跟蹤隨訪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急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人,且與血清總IgE呈負相關,提示血清維生素D可能通過對血清總IgE的影響參與急性蕁麻疹的發病。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急性蕁麻疹嚴重程度及患者性別無相關性。維生素D參與急性蕁麻疹發病的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