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春 韋國雄 葉富永 彭金亮
心臟占位性病變包括血栓、腫瘤、血腫、膿腫等,心臟血栓較為常見并且伴有心臟基礎疾病,如冠心病、瓣膜病或擴張型心肌病。明確診斷占位病變的性質是選擇治療方法的關鍵,經胸超聲檢查是診斷占位病變的首選方法[1],其可準確提供占位病變的大小、位置和形態,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利參考價值。近些年隨著超聲影像技術的不斷成熟,經食管超聲心動圖能夠更清晰的顯示心臟結構,并且不受肺氣、肥胖和肋骨的影響,被廣大醫生所認可和接受[2],通過經食管三維超聲心動圖能夠立體、實時的檢查心臟占位性病變情況,提供豐富準確的診療信息。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本院2016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心臟占位性病變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21~84歲,平均年齡58.2歲。納入標準:患者病情穩定,且自愿參加本次試驗患者,患者和家屬均知曉本試驗,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已經發生心力衰竭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依從性較差;患有精神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無法正常溝通患者。
1.2 方法
1.2.1 經胸心臟超聲造影 采用飛利浦超聲診斷儀,探頭S5-1頻率設定為1~5 Hz,患者以左側臥位接受超聲檢查,連接心電圖,常規超聲觀察腫瘤位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情況,對圖像進行存儲。簽署超聲影像檢查知情同意書[3]。開啟MCCE模式,設置參數頻率 2.5~3.5 MHz,指數為 0.10,經左側肘正中靜脈推注造影劑,靜脈緩慢推注造影劑2.50 ml,推注速度為1.25 ml/min,選擇腫瘤切面和室間隔在同一切面顯示,然后用生理鹽水對注射通道進行沖洗,在過程中觀察患者心肌增強情況和腫瘤情況,對動態圖像進行存儲,在檢查過程中叮囑患者全程不移動應保持安靜。
1.2.2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 患者檢查前需禁食8 h以上,口服利多卡因膠漿,對咽部進行局部麻醉,患者以右側臥位進行檢查,對切面進行掃查,對食管平面中每一個角度和切面進行超聲掃查,測定相關指標再將圖像進行存儲[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分析其病理結果、經胸心臟超聲造影結果、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結果,并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經胸心臟超聲造影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準確率。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5],觀察超聲心動圖顯示的占位性病變的大小、結構、形態、性質等。利用軟件分析心臟動態圖像,將ROI分別置于心臟占位同一水平心肌側,軟件自動得出正常心肌強度曲線、占位病變情況,計算正常心肌A值和腫瘤A值的比值,比值>1則認為正常心肌血供豐富,比值<1則認為正常心肌血供缺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 52例患者中,良性腫瘤患者30例(57.7%),其中血管瘤4例、黏液瘤20例、乳頭狀彈性纖維瘤2例、纖維瘤2例、脂肪瘤2例;惡性腫瘤患者10例(19.2%),其中淋巴瘤心臟轉移4例、胸腺瘤心臟轉移2例、肝癌心臟轉移2例、心包血管肉瘤2例;血栓患者6例(11.5%),在經過抗凝治療后血栓明顯縮?。谎[2例(3.8%);增厚界嵴4例(7.7%)。
2.2 經胸心臟超聲造影結果 52例患者中,30例患者的占位均能夠明確診斷,分別為乳頭狀彈性纖維瘤2例、黏液瘤12例、淋巴瘤心臟轉移4例、胸腺瘤心臟轉移2例,血栓6例,增厚界嵴4例。檢出良性腫瘤25例,其中黏液瘤12例、脂肪瘤2例、纖維瘤4例、血管瘤5例、乳頭狀彈性纖維瘤2例;檢出惡性腫瘤9例,確診6例,其中胸腺瘤心臟轉移2例,淋巴瘤心臟轉移4例;檢出血栓10例,增厚界嵴8例。
2.3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結果 52例患者中,40例患者的占位均能夠明確診斷。檢出良性腫瘤32例,其中黏液瘤24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4例、纖維瘤2例;檢出惡性腫瘤12例,其中心包血管肉瘤2例、肺癌心臟轉移6例、胸腺瘤心臟轉移2例、肝癌心臟轉移2例,可顯示患者腫瘤的清晰邊界、瘤蒂、大血管、位置等關系;其余8例分別為血栓6例、增厚界嵴2例,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顯示上腔靜脈類和右心耳類似回聲。
2.4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準確率為76.92%(40/52),明顯高于經胸心臟超聲造影的57.69%(30/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70,P<0.05)。見表 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n,n(%)]
注:與經胸心臟超聲造影比較,aP<0.05
心臟占位性病變包括膿腫、血栓、腫瘤、血腫等情況,其中腫瘤、血栓、膿腫較為多見。心臟發生血栓后多會出現瓣膜病、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等,可通過溶栓進行治療。心臟良性腫瘤首選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惡性腫瘤可根據病理類型選擇化療、放療、手術等治療方案。心臟占位性病變應根據性質不同開展治療。臨床中較為常用的經胸心臟超聲造影能夠檢查心臟占位性病變的情況,根據占位病變的形態、大小、位置等進行準確判斷,對于治療心臟占位性病變具有重要臨床價值。近些年超聲造影技術廣泛應用在乳腺、甲狀腺、肝臟等器官的占位病變中,能夠顯示微小血管流速及情況,有利于判斷占位病變的性質。通過經胸心臟超聲造影利于鑒別腫瘤性質,但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經食管超聲廣泛應用在心臟病診斷上,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所接受,在經食管三維超聲診斷中可開展立體、實時的成像,能夠全方位顯示心臟情況,為醫生提供準確豐富的心臟病變信息。
心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均因首發心肌梗死癥狀就診,但在發病早期及時診斷心臟占位能夠為患者治療提供依據,提高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6]。通過影像檢查和診斷可觀察占位的形態、大小、部位、血流動力學情況,特別對于肥胖、肺氣干擾患者,減少對超聲影像的影響[7]。心臟超聲造影不但能夠提供高診斷率,還能幫助醫生確定瘤蒂位置,幫助手術醫生決定手術切口和手術路徑[8]。心臟超聲造影最大優勢為可顯示腫瘤的周圍組織關系和腫瘤邊界,對模擬手術視野提供有利的數據[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準確率高于經胸心臟超聲造影,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經胸心臟超聲造影能夠鑒別腫瘤血管情況,對于惡性腫瘤開展定量或半定量的鑒別,在檢查中可見良性腫瘤呈現低增強情況,而惡性腫瘤會出現高增強情況,檢查結果如出現增強后邊緣不整、增強不均勻則出現惡性腫瘤情況較多,對于心臟惡性腫瘤診斷有重要意義。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心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上更具有明顯的優勢,不會受到患者肺氣、肥胖等因素的干擾,能夠對心臟占位性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結構、特征等有直接反映,通過經食管心臟超聲可準確發現不明顯的小血栓、增厚界嵴、瘤蒂等情況,對占位病變的周圍結構及病變邊界情況有準確成像。
綜上所述,經胸心臟超聲造影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均能清楚顯示心臟占位的形態、大小、位置、邊界等,但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心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上更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直觀的觀察占位情況,幫助鑒別心臟占位,為手術醫生確定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