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峰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管狹窄或栓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大腦缺血和腦組織壞死的惡性心血管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發病突然,在數小時之內即可達到高峰期,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可造成患者永久性神經壞死、殘疾甚至死亡等嚴重不良事件[2]。因此,本研究通過對靜脈溶栓治療的AIS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在發病前持續服用他汀類藥物對靜脈溶栓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神經內科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372例AI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前有無持續使用他汀類藥物分為PSU組(105例)和NSU組(267例)。PSU組中,男59例,女 46例;年齡 34~80歲,平均年齡 (70.3±12.8)歲。NSU 組中,男 141 例,女 126 例 ;年齡 30~79 歲,平均年齡(69.4±13.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靜脈溶栓的禁忌證和適應證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②AIS患者發病至靜脈溶栓治療時間<4.5 h;③頭顱CT檢查未發現顱內出血。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腫瘤、自身免疫病等其他系統惡性疾??;②半年內有心肌梗死、腦梗死或重大手術;③3個月內有頭顱外傷或其他嚴重外傷史;④合并患有增加出血風險的其他疾病。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接受降糖、降壓、吸氧、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商品名:愛麗通,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注冊證號S20110051,規格:50 mg/支)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根據患者體重調整用藥量,按 0.9 mg/kg 給藥,最大用藥劑量不超過90 mg,其中10%在給藥1 min內靜脈推注,剩余藥物于1 h內持續微量泵滴入。溶栓前后24 h及7 d對患者進行腦部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臨床觀察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病情惡化患者及時診治并復查頭顱CT。對收治的AIS患者進行登記,隨訪1次/個月,共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短期療效、長期預后及顱內出血、癥狀性顱內出血、死亡情況。根據臨床檢查和回訪結果記錄靜脈溶栓后3個月內患者癥狀性顱內出血、顱內出血及死亡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患者溶栓治療后的短期療效[4],根據腦卒中發病時和靜脈溶栓治療后1周NIHSS評分差值,將患者NIHSS評分差值≥4分為短期療效良好,≥8分為短期療效顯著。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價靜脈溶栓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長期預后。mRS評分≤2分表示患者長期預后良好,雖然不能完成發病前所有日常活動和工作,但不需要他人幫助即能生活自理;mRS評分≤1分表示患者長期預后顯著,能獨立完成所有日常工作和生活。采用NIHSS和mRS量表評價靜脈溶栓治療后長短期療效和神經功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短期療效和長期預后比較 PSU組患者短期療效良好率、顯著率分別為58.10%、30.48%,均高于NSU組的45.32%、20.2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長期預后良好率、顯著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顱內出血、癥狀性顱內出血、死亡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顱內出血發生率、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短期療效和長期預后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顱內出血、癥狀性顱內出血、死亡情況比較[n(%)]
AIS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約占腦卒中總數的60%~70%,患者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預后差等特點。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生活和工作壓力逐漸增大以及飲食結構改變,AIS的發病率也呈不斷上升趨勢。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指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已達1242萬,并且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上升,全國每年死于腦卒中的患者高達196萬,而診治及時的患者中70%也殘留輕重程度不同的血管和神經性損傷[5]。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殘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靜脈溶栓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治療AIS最有效的方法,《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推薦rt-PA作為急性期靜脈溶栓治療的首選藥物[3]。rt-PA是一種糖蛋白,可直接激活人體的纖溶系統,從而快速溶解腦部血栓,及時疏通血管,改善腦循環,避免因腦部缺血缺氧造成的血管內皮損傷和神經細胞永久性死亡。他汀類藥物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用藥,可以競爭性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活性,阻斷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從而發揮調脂作用。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6],他汀類藥物還具有多方面非調脂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等。他汀類藥物作為廣大心腦血管患者的常規預防性用藥,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約有20%的AIS患者在發病前服用過他汀類藥物。但他汀類藥物是否能改善患者溶栓治療療效或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目前尚存在爭議。因此,研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發病前有持續服用他汀類藥物的AIS患者溶栓治療后短期療效顯著,并且不會增加溶栓治療后的顱內出血、癥狀性顱內出血及死亡情況,對AIS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隨訪觀察時間較短,后期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提供循證醫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