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娟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種非常多見的臨床呼吸道疾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就目前來說,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并未給出確切的標準,主要以抗生素類藥物治療,通過藥物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近年來,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抗生素在臨床上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日益突顯,大幅度增加患者的耐藥性,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下降,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對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如果單獨采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療效不理想,可以考慮與其他藥物的聯合治療,例如雙黃連,該藥進入患者機體后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更有利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轉歸,提升疾病治療效果[1,2]。基于此,本文研究青霉素與雙黃連聯合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與藥學機理,現將詳細的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據用藥方法不同分為A組及B組,各50例。A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 14~74 歲,平均年齡 (48.35±11.58)歲;病程 1~4 d,平均病程(1.32±0.91)d。B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5~75 歲,平均年齡 (49.82±11.64)歲 ;病程 2~5 d,平均病程(2.01±0.99)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經通過本院倫理委員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癥狀診斷、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呼吸道感染;對青霉素與雙黃連注射液均無過敏反應;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經簽署了知情認可書。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基礎疾病者;存在青霉素與雙黃連過敏史者;近期內接受過其他抗生素或者中成藥物治療者;精神、語言等方面存在明顯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
1.3 方法
1.3.1 A組 患者單獨采用青霉素治療,方法如下:取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加入400~800萬U青霉素[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3021632,規格 :160 萬 U/瓶],混合均勻后,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2次/d,劑量可依據患者的年齡合理調整,同時給予500 ml的能量合劑,若患者存在高熱癥狀則可給予退熱劑,持續用藥7 d。
1.3.2 B組 患者在A組的基礎上再給予雙黃連(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國藥準字 Z10960058,規格 :0.6 g/支 )治療,用藥劑量為60 mg/kg,加入到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 /d,持續用藥7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退熱時間、咳嗽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白細胞計數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發熱、咳嗽、胸痛以及咳痰等表現全部分消失,經X線胸片顯示肺內炎癥消失,白細胞計數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咳嗽、胸痛以及咳痰表現明顯改善,體溫正常,白細胞計數顯著降低,X線胸片顯示肺內炎癥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表現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X線顯示肺內炎癥無改善或惡化,白細胞計數>10×109/L。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退熱時間、咳嗽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治療后,B組患者的退熱時間(1.76±0.41)d、咳嗽癥狀緩解時間(2.89±0.77)d、住院時間(8.39±0.79)d均短于A組的(2.41±0.77)、(3.59±0.91)、(10.17±1.40)d,白細胞計數 (7.55±1.29)×109/L 低于 A 組的 (8.59±1.94)×109/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B組患者34例顯效,15例有效,1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A 組患者 23 例顯效,18 例有效,9 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2.00%。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B組僅1例患者出現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A組出現頭暈5例,腹瀉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00%。B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呼吸內科非常多見,以兒童與老年人為疾病高發群體,主要致病菌多為革蘭陽性菌,疾病類型包括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以及急性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等,以持續高熱、咳嗽以及咳痰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發病后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發多類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引發呼吸、心力衰竭等現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3,4]。
當前,臨床上針對感染疾病,主要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特別是一些新型、高效以及昂貴類抗生素應用的非常廣泛,使得青霉素這種傳統抗生素的運用越來越少[5]。青霉素是抗感染疾病使用最早的一種抗生素,是革蘭陽性菌感染的主治藥物,非常符合呼吸道感染細菌學的原則,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可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單獨采用青霉素治療革蘭陰性菌、病毒以及真菌感染則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故臨床多建議將該藥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以提升療效,同時減少不良反應[6,7]。注射用雙黃連為粉針劑類型,該藥物成份包括了金銀花、黃芩以及連翹等多味中草藥提取物,大量研究表明,其體外抑菌種類超過了20種,特別是對于一些抗生素無法有效進行抑制的病毒種類可以起到極好的抑制效果,同時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以及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的增殖與生長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且雙黃連還能抑制多種真菌,例如霉菌、白色念珠菌以及新型隱球菌等,此外,該藥還能使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提升白介素濃度,最終達到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的目的[8,9]。中醫認為雙黃連同時具備了清熱解毒、抗感染、活血化瘀以及提高機體免疫等多種功效,非常適用于風溫邪引發的肺衛與風熱閉肺病癥,藥方當中的金銀花具備抗菌、抗病毒雙重功效,同時還可以發揮抗內毒素、抗感染以及解熱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白細胞吞噬能力,使T淋巴細胞能力被激活,提升淋巴細胞轉化率;黃芩既可以發揮抗菌、抗病毒以及抗炎作用,還可以保肝、利膽以及抗氧化,連翹具備極強的抗病原微生物功能,對于多種類型的革蘭陽性、陰性細菌以及流感病毒均可發揮抑制功效,諸藥聯合,可共奏清熱解毒、抗感染之功效[10-12]。
綜上所述,青霉素與雙黃連聯合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療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不易引發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