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紅
膿皰瘡在臨床中又被稱之為黃水瘡,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屬于臨床中常見淺表皮膚性疾病,可通過接觸感染,該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患者或患兒皮膚表面存有不同程度水泡、膿皰,且極易破潰結痂,在皮膚科臨床中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大皰性、非大皰性[1]。因新生兒皮膚過于嬌嫩,且免疫力較弱,局部皮膚易導致悶熱及潮濕現象,因此在受到細菌感染時會誘發局部皮膚膿皰瘡。膿皰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以上病原菌的來源主要為醫務工作者、產婦、家屬或者未消毒的衣物、用具等,如若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等,因該病具有傳染性,治療或控制不當,會誘發醫院兒科新生兒大面積感染,病情嚴重的患兒極有可能并發敗血癥等疾病[2]。因此臨床專家認為在患病的初期需給予針對準確診斷,控制病情,確保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本研究主要對莫匹羅星治療新生兒膿皰瘡的臨床療效詳加探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64例于本院分娩并發膿包瘡的新生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研究組中男 18 例,女 14 例 ;日齡 5~30 d,平均日齡 (8.5±7.2)d;對照組中男 20 例,女 12 例 ;日齡 4~30 d,平均日齡(9.1±7.0)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膿包瘡;患兒對本研究中藥物無過敏史;患兒家屬或監護人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患兒中患有嚴重心肺等功能性障礙;患有嚴重皮膚疾病;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等其他并發癥。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魚石脂軟膏(廣東恒建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4023933,規格 :10%)聯合紅霉素軟膏(馬應龍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726,規格:1%)治療,取適量涂抹患兒皮膚患處,每 3 天更換 1 次藥膏,持續治療 3~5 d。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兒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商品名:百多邦,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64,規格 :2%),取適量涂抹患兒皮膚患處,必要時患處可采用輔料包扎或者敷蓋,tid。兩組患兒均治療 7 d。
1.2.3 護理方案 ①兩組患兒均需隔離處理,并嚴格按照兒科傳染病消毒制度加以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等。②在日常護理中需勤換尿布,且尿布材質以透氣、柔軟及吸水性強為最佳,且在替換前需消毒。③新生兒所穿衣物需以寬松、質軟的面性衣物為主,避免刺激皮膚,但應用前需消毒。④新生兒的包裹需松緊度適中,且隔離病房的溫度需控制在22~24℃,濕度控制在55%~65%為最佳。⑤治療過程中定期觀察患兒患處皮膚情況,定時監測患兒體溫、精神狀況、喂養情況等,如若出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給予針對性干預,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兒皮膚患處膿皰均結痂脫落。有效:皮膚患處>90%的膿皰已結痂脫落。無效:治療結束后皮膚患處膿皰少量(≤10%)結痂脫落或或者未發生變化,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對兩組患兒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在兒科臨床中新生兒膿皰瘡屬常見且多發性疾病,該病在臨床中屬于急性傳染性疾病的一種,且新生兒發病以大皰性膿包瘡為主,好發于夏秋兩個季節,為急性發作,病情劇烈,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皮膚科臨床將膿皰瘡分為大皰性與非大皰性兩種類型,其中非大皰性基本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誘發,偶見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該病誘發時皮膚基本伴有輕微外傷,以上病原菌粘附皮膚,后進入,繼而誘發皮膚感染;而大皰性則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誘發,該病誘發時皮膚處于完整狀態下,病原菌粘附皮膚后釋放表皮溶解毒素,后該毒素有效結合細胞表層的橋粒芯糖蛋白1等,導致表皮細胞間的粘附性喪失,松解細胞繼而誘發大皰性膿包瘡[3]。因新生兒皮膚過于嬌嫩,且免疫力較弱,并未形成完善的防御機制,因此極易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的侵襲,另外新生兒在娩出時毛發、皮膚會伴有少量羊水及血液等,病原菌極易在其上滋生繁殖,增加新生兒皮膚感染的風險性[4]。因此兒科專家認為一旦新生兒發生膿皰瘡,需及時給予有效干預,涂摸抗生素類藥物,在清除細菌的同時,加快新生兒患處皮膚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采用莫匹羅星軟膏治療新生兒膿皰瘡的療效甚佳,且安全性較高。莫匹羅星是截止目前唯一上市的細菌氨酰-tRNA合成酶(AaRS)拮抗劑,且為局部外用性抗生素類軟膏。該藥的藥理性作用為對病原菌的菌體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形成一定的抑制,以此抗菌,且經臨床試驗證明該藥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具有較強的殺菌功效,且為局部外用藥,并不會對新生兒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5]。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性紅霉素軟膏聯合魚石脂軟膏治療,在兒科臨床中具有一定的創面愈合能力,在既往的膿包瘡治療中,較多治療方案采用紅霉素軟膏,涂抹創面,以起到抗菌加快潰瘍愈合的目的。但應用過程中發現紅霉素軟膏具有一定的缺點,在兒科醫生應用紅霉素軟膏涂抹患兒患處時,皮膚創面的滲液增多,且滲液基本為水皰低位滲出,會導致患兒皮膚產生明顯的灼傷感,又因患兒在疼痛感受方面較成年人敏感,且對疼痛的耐受能力也較弱,因此應用紅霉素軟膏會增加患兒的疼痛及皮膚刺激性;再者伴隨著病原菌對紅霉素的耐藥性增加,患兒皮膚患處膿包瘡的愈合周期也隨之延長,影響臨床療效[6]。
莫匹羅星軟膏的有效成分性質穩定,安全性強,在莫匹羅星軟膏用藥時,其有效成分對哺乳動物機體中的異亮氨酸合成酶的親和力較低,因此該藥發揮作用時并不會引發毒性反應,安全有效[7]。且臨床有效性來看,莫匹羅星軟膏的滲透性更強,能于一定時間內在患兒皮膚患處的膿包瘡表面維持較高的濃度,以此在最大限度上發揮藥效,促使患兒患處皮膚盡快愈合[8]。
相關臨床研究中報道,莫匹羅星軟膏或噴霧劑在感染性皮膚疾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治愈率在80%以上[9]。除此之外莫匹羅星軟膏屬于水溶性基質類軟膏,適用患兒的油性、干性或混合性皮膚,且該藥具有明顯的收斂皮膚作用,可加快皮膚創面的愈合[10]。
綜上所述,兒科臨床治療新生兒膿皰瘡采用莫匹羅星,可有效改善新生兒癤腫情況,加快皮膚愈合,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在兒科臨床中推廣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