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在消化內科中,胃痛是比較多發且常見的胃部疾病一種,同時該病具有很多的致病因素,如飲食不規律、刺激性食物過度攝入等。該病在臨床上常采用西藥治療,如抗生素聯合質子泵抑制劑,主要是抗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抑制分泌胃酸等,然而在長時間應用中,因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增加,降低了藥物的治療效果,同時因為用藥時間較長、用藥量大等原因,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增加患者痛苦,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患者生活質量嚴重降低。所以,選取一種耐藥性低、治療效果好的藥物對于患者非常重要[1]。有研究表示[2],胃痛在中醫學中是“胃脘痛”的范圍,而常見脾胃虛寒型是常見證型,采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治療能有效規避西藥耐藥性的缺點,且效果良好。鑒于此,本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上述中藥湯劑在脾胃虛寒型胃痛中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 22例,女 21例 ;年齡 27~59歲,平均年齡(42.73±6.07)歲 ;體質量指數 17.03~27.32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 (23.24±2.07)kg/m2;病程 2~8年,平均病程 (3.33±1.56)年。對照組男 23 例,女 20 例 ;年齡 26~60 歲,平均年齡 (43.02±5.98)歲;體質量指數 17.15~27.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 (22.78±1.85)kg/m2;病程 1~9 年,平均病程(3.28±1.9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脾胃虛寒證型的診斷標準;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對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18周歲。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胰腺、膽等消化性疾病;胃癌等其他胃部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認知存在障礙者;溝通存在障礙者;不配合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妊娠期婦女;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577),20 mg/次,2 次 /d,治療 30 d。觀察組采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治療。藥方為:干姜、黨參、桂枝、白芍、甘草、延胡索、黃芪分別為6、10、10、10、10、10、15 g。水煎,1 劑 /d,分 2 次服用。內寒偏盛者加10 g附子;反酸者加10 g吳茱萸;泛吐清水者加生姜、茯苓、半夏各 10 g。治療 30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癥狀緩解時間、生活質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體征和癥狀全部消失,經胃腸鋇餐透視檢查,十二指腸和胃部黏膜基本正常;有效:癥狀和體征、胃腸鋇餐透視檢查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疼痛緩解時間。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4]評價,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周圍環境等 4 個方面,每項總分 100 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④不良反應:嘔吐、惡心、腹瀉、頭痛、頭暈、便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噯氣、上腹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周圍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
注 :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惡心嘔吐 噯氣 上腹疼痛觀察組 43 10.30±1.73a 10.61±1.56a 13.57±2.61a對照組 43 14.80±1.96 14.36±1.64 17.24±2.92 t 11.287 10.864 6.145 P<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 :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周圍環境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觀察組 43 89.30±4.08a 88.07±4.43a 87.25±4.37a 83.14±3.49a對照組 43 71.11±4.22 75.29±4.04 73.08±3.38 72.07±4.25 t 20.321 13.978 16.819 13.200 P<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便秘1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2/43);對照組患者發生便秘2例、頭暈3例、頭痛1例、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60%(8/43)。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5)。
在西醫學中,大多數學者認為,導致胃痛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所以,抗胃幽門螺桿菌藥物是臨床常用的藥物,現階段,此類藥物包括鉍劑、抗生素、H2受體阻滯劑,同時聯合用藥為主要的治療方式,既能將幽門螺桿菌消除,也能保護胃黏膜,但是,抗生素存在濫用情況,使得西藥治療效果不穩定。所以,中醫治療是另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在中醫學中,胃痛是惱怒優思、飲食失調等因素導致的脾胃虛寒型疾病,脾胃受到機體之外的邪氣入侵,并且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精神不佳,治療主要原則是祛除陰寒、養胃健脾等。在本研究中,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的組方是黨參、延胡索、桂枝、甘草、白芍、黃芪等中藥,黨參為一種補氣藥物,黃芪為補虛藥,兩種藥物均具有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的功效;延胡索具有止痛、行為、活血的功效;白芍具有平抑肝陽、柔肝止痛、養血斂陰的作用;桂枝有散寒溫中的效果;甘草具有調和褚藥的作用,所有藥物聯合應用具有祛除陰寒、補氣升陽、健脾養胃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6.7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噯氣、上腹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周圍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黃芪建中合理中湯較西藥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效果更加顯著,可加快胃黏膜修復,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中藥湯劑的最大優勢為耐藥性出現的幾率較西藥低,從而使得治療效果更加穩定。并且在現代藥理學中,黃芪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應激能力的作用,同時有抗潰瘍的效果;延胡索有止痛效果;桂枝有解熱鎮痛的效果;甘草具有抗潰瘍效果;黃芪有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提升[5]。且全部藥物聯用具有抗氧自由基,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調整胃酸分泌的作用,同時可將幽門螺桿菌有效清除,胃黏膜得到保護,利用修復胃黏膜的作用[6]。
此外,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低于對照組的1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治療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癥狀,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