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干眼癥,又稱為干燥性角膜結膜炎。干澀不適、刺痛、眼癢、燒灼感、畏風畏光等是干眼癥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少數伴有眼表炎癥反應及淚膜滲透壓升高,其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淚液質、量或動力學異常所引發眼部不適癥狀[1]。人工淚液是治療干眼癥的主要方式,通過補充淚液可達到緩解眼癢、濕潤眼表組織等作用,但長時間治療效果不佳[2]。中醫在干眼癥治療中優勢明顯,中藥熏蒸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眼部,無需通過機體代謝循環,能有效促進淚液循環及分泌,使得熏蒸后眼部感到明顯濕潤舒適,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3,4]。基于此,本研究依據中西醫結合理論運用中藥熏蒸聯合人工淚液治療干眼癥,旨在為干眼癥的治療尋求最佳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干眼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女24例,男26例;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52.46±3.83)歲;病程3~20個月,平均病程(14.18±3.73)個月。對照組女23例,男27例;年齡41~63 歲,平均年齡 (51.04±3.99)歲 ;病程 3~22 個月,平均病程(14.30±3.7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參與本研究前3個月未接受相關治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眼部手術史;存在全身炎癥或眼部感染癥狀;鼻淚道阻塞;眼部手術史;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及隨訪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考《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5]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①眼部不適感明顯,淚膜破裂時間 (Break-up time,BUT)≤5 s,或淚液分泌實驗 (Schirmer Ⅰ Test,SⅠt)(無表面麻醉 )≤5 mm/5 min可診斷干眼。②眼部不適感明顯,5 s<BUT≤10 s或5 mm/5 min<SⅠt≤10 mm/5 min,且角膜熒光染色為陽性可診斷干眼。
1.3 方法 對照組行人工淚液治療,采用玻璃酸鈉滴眼液 (Santen Pharmaceutical Co.,Ltd.Noto Plant,批準文號H20130583)治療,1 滴 /次,4 次 /d,連續治療 14 d。觀察組在人工淚液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熏蒸,中藥熏蒸藥方組成如下 :麥冬、黃連、蒼術各 9 g,天冬 10 g,生地黃12 g,天花粉、淡竹葉各15 g。將上述藥物放置于250 ml量筒中,向其中倒入 150 ml開水沖泡,用藥液熱氣交替熏蒸雙眼,每只眼睛熏蒸時間為 10 min,2 次 /d,連續治療 14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臨床指標。①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對患者自覺異物感、眼干澀、灼燒感、疲勞感、不適感、干燥感,結膜是否充血、瞼結膜濾泡及結膜囊是否存在分泌物等展開評估,依據病情嚴重程度賦予0、1、2、3分,總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臨床指標包括SⅠt、BUT及角膜熒光素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SⅠt:使用淚液檢測濾紙條行 SⅠt實驗,將濾紙條反折 5 mm,長端下垂,囑咐患者閉眼夾持5 min后檢測濾紙條濕潤長度,若長度<5 mm則為淚液分泌減少;BUT:將熒光素鈉液點滴于結膜囊內,記錄最后1次眨眼至角膜出現第1個黑斑時間,若時間<10 s提示異常;FL評分:于下眼瞼結膜囊處放置熒光素試紙,在裂隙燈下觀察角膜染色情況:未染色為0分,染色范圍<1/4角膜面積為1分,染色范圍為1/4~1/2角膜面積為2分,染色范圍>1/2角膜面積為3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6.35±1.26)分低于對照組的(10.84±1.9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Ⅰt、BUT、F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 SⅠt、BUT、FL 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 SⅠt(6.21±2.04)mm/5 min、BUT(9.53±2.74)s均高于對照組的 (4.73±1.59)mm/5 min、(7.42±2.65)s,FL 評分 (0.70±0.15)分低于對照組的(1.02±0.3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比較(±s,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0 12.53±2.38 6.35±1.26ab 16.227 0.000對照組 50 13.01±2.14 10.84±1.91a 5.349 0.000 t 1.060 13.875 P 0.292 0.00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SⅠt(mm/5 min) BUT(s) FL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21±1.62 6.21±2.04ab 4.30±1.82 9.53±2.74ab 1.83±0.47 0.70±0.15ab對照組 50 3.28±1.57 4.73±1.59a 4.34±1.67 7.42±2.65a 1.79±0.51 1.02±0.36a t 0.219 4.046 0.115 3.914 0.408 5.802 P 0.827 0.000 0.909 0.000 0.684 0.000
干眼癥是眼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發病機制暫無明確定義,可能與體內性激素水平、局部炎癥反應等有關。干眼癥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抗氧化劑、抗炎類藥物治療等,若藥物治療無效,可采用淚點栓塞術治療[6]。人工淚液是治療干眼癥中常用藥物,通過模仿人體正常淚液,對眼睛起到補充水分、滋潤眼表及視神經作用,可有效緩解眼部異物感、干澀等癥狀,但停藥后病情易反復,且長時間使用可能對角膜、淚膜造成損害,影響治療效果[7,8]。
中醫學將該病癥歸結為“神水將枯”范疇,認為郁火蒸灼、陰虛燥熱、血脈瘀阻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因素,在治療中應以養陰散瘀、清熱解毒為原則[9,10]。本研究在干眼癥治療中采用中藥熏蒸的方式,通過蒸煮中藥至沸騰所產生的蒸汽熏蒸局部達到治病的目的。中藥組方中麥冬養陰生津;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蒼術燥濕健脾、祛風除濕;天冬養陰生津、滋補肝腎;生地黃清熱涼血;天花粉、淡竹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諸藥合用,可奏祛風清熱、活血解毒之效[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SⅠt、BUT、FL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SⅠt、BUT均高于對照組,FL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人工淚液單獨治療相比,聯合中藥熏蒸治療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自覺癥狀及體征,并增加淚液分泌量,穩定淚膜。現代醫學認為[14,15],中藥熏蒸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利用熏蒸的熱力將各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經皮膚傳導至施治局部,并參與血液循環后發揮中藥藥效。中藥熏蒸通過影響神經遞質可達到調節神經內分泌的目的。此外,中藥熏蒸操作簡單、不良反應較少,熏洗藥劑可直接接觸患處,療效確切。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合人工淚液治療干眼癥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長淚膜破裂時間、增加淚液分泌量、改善角膜染色,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