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果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語篇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的結構特征,從而提高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教育部 2018)。而新高考中引入讀后續寫和概要寫作等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聚焦對語篇結構的把控能力(劉思慶、陳康 2016)。高中英語閱讀材料體裁多樣。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闡明客觀事物的特點和性質,事物發生和發展過程等為主要表達內容給讀者以知識的一種文體。其中,新研究類說明文語篇的目的和性質是客觀地介紹某類新研究,使讀者獲得知識和信息(方偉 2007)。這類說明文的語篇模式和體裁都有著相似的結構和特征,教師可以用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即組合一組新研究類說明文進行比較閱讀,以幫助學生對這一語篇的主題、語篇模式形成整體的認知,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許多學生在各類測試中對說明類語篇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導致此類閱讀語篇的相關試題也完成得不夠理想,失分嚴重。許多學生認為此類文章詞匯量大、專業術語多、句子結構復雜多變,直接導致“讀不懂文章、做不對題目”。面對該教學難點,如果教師僅僅是“就語篇分析語篇”“解析詞匯、翻譯長難句”等,很難幫助學生樹立再次面對此類閱讀語篇的信心,所以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訓練。交際的目的決定了語篇的體裁,這使某類語篇具有大體相同的結構,并影響著語篇內容和語言風格的選擇。比如,對于本課例中的新研究類說明文,可以用以下模式進行語篇結構分析:新研究發現(新科技產品)—優勢功能—研究過程—評價展望。針對以上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案,為了增加課堂閱讀教學的厚度和深度,選取最新的閱讀語篇和高考真題中一組話題相似、體裁相似、結構相似的新研究類說明文語篇作為閱讀教學的語篇材料,通過群文閱讀教學策略,重點指導學生理清此類語篇的篇章結構和通過語言組織話題,幫助其在大腦中構建語篇圖式,使其能夠在以后同類語篇的閱讀中使用習得的閱讀策略,增強其閱讀信心。
Step 1:導入
在課前分享教學目標(見下頁圖1),師生共同作好群文閱讀和篇章結構訓練的教學準備。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呈現近年來高考英語試題中考查說明文語篇的話題體裁(見下頁表),讓學生在主觀上接受高考對這類說明文語篇的考查力度,充分作好心理準備。

圖1

年份 題材 范疇2 0 1 6年 沉默的文化內涵 社科2 0 1 7年 自制蒸餾器 科普2 0 1 7年 植物的自我保護 自然2 0 1 7年 移動的實驗室 科普2 0 1 8年 分解垃圾的蟲類 自然2 0 1 8年 語言的消失 社科2 0 1 8年 3 D食物打印 科普
【設計說明】開門見山地引出教學目標和內容,為之后的教學作鋪墊,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本堂課需要解決的what,why和how。
Step 2:構建語篇模式
1.教師呈現學生最近閱讀的一篇關于VR的新研究說明文語篇,并要求學生找出每一段的關鍵詞和主題(見圖2)。

圖2
【設計說明】通過掃讀找到語篇的結構和段落主題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閱讀基本技能。通過這個技能訓練,教師可以自然地將重點引到語篇結構模式上,有利于后續課堂活動的開展。此外,利用“二次閱讀”的語篇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對語篇進行再加工的閱讀體驗。
2.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語篇結構模式獲取的方法和途徑。師生對話如下:
T:How did you find the topics of each paragraph?
S:By spotting the certain opinions and key information of each paragraph.
T:Which kinds of sentences can help you spotthe certain opinionsand topics ofeach paragraph?
S:an unexpected use/a new level in man-made environments participants will be asked to...
【設計說明】學生在了解語篇結構模式的基礎上再次回讀語篇,找到語篇中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引導讀者關注段落主題的。這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語言和觀點之間的關聯,引導其關注特定的語言和語篇段落主題之間的關聯,學會在語篇中尋找“結構性”語言。
Step 3:驗證語篇模式
1.教師呈現另一篇新研究類說明文語篇(3D food printer),要求學生借助上一個語篇的結構模式(見圖3)閱讀語篇,發現該語篇結構與前一個語篇結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圖3
2.教師引導學生闡釋兩個語篇在行文結構上和語言表達上的異同,主要關注在表達“同”一個段落主題時在語言表達上的“異”(見圖4)。

圖4
【設計說明】學生在閱讀中通過信息搜尋、檢索和比較得出兩個語篇的相似處,有助于鞏固學生建立同類語篇的結構模式,并在頭腦中形成圖式。很顯然,單個語篇沒有“模式”一說,但是教師可以在兩個相似語篇中引導學生關注“語篇模式”,有意識地引導其發現同類語篇的不同之處(如第二個語篇沒有對整個研究實驗過程的描述)。而在表達“同”一個段落主題時在語言表達上的“異”的教學過程中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建構真實的“語篇模式”。
Step 4:設問語篇模式
教師要求學生在整體閱讀語篇和建構語篇模式后,仔細研讀相關試題的設問形式,進一步關聯設問形式和語篇模式,讓其體驗成就感。師生部分對話如下:
T:What is the key point of“1.What does the unexpected use of VR headsets mentioned refer to?”
S:The unexpected use.
T:How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S:In Paragraph 1.
T:Why?
S:It’s about the topic (the unexpected use of VR headsets)...
【設計說明】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非常關注教師講授的方法是否可以運用到實際訓練中。通過在群文閱讀中建構語篇結構模式和多樣化語言表達同一主題的圖式后,本環節關注針對語篇模式的設問形式。通過真題分析,學生能夠對語篇模式有更好的理解,并適時運用。
Step 5:體驗語篇模式
教師再次呈現一個同類語篇(night milk),要求學生帶著閱讀任務(建構語篇模式,設計一個語篇設問)完成限時訓練,鼓勵其利用頭腦中的圖式整體閱讀,感知文本。
【設計說明】激發學生運用本堂課所學閱讀策略和技能,培養其獨立閱讀、設題的能力。通過同類語篇結構模式的建構和檢驗增強學生面對同類新研究類說明文語篇時的閱讀能力和信心。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語篇分析理論進入常規課堂。各類研究表明,在高中英語閱讀中運用語篇結構分析理論與英語新高考提倡的深度解讀文本相契合(葛炳芳 2016)。本堂課教學環節層層遞進,任務鏈設置合理,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利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分析了說明文語篇的某些語篇結構特征,幫助學生樹立了閱讀信心,提高了閱讀能力??v覽全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該群文閱讀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課堂設計理念:
本堂課針對閱讀課中師生都感覺比較棘手的說明文類語篇展開分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這些體裁的語篇知識理清文章結構,了解不同體裁文章的本質屬性和主要特點,幫助其準確把握篇章主題,抓住語篇要點,從整體上把握篇章框架,從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態度和意圖。學生在群文閱讀環境中不僅能夠讀懂一篇,而且可以讀通一類,從而對話題相似、體裁類似的語篇進行有效理解、概括和梳理,還能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培養多元思維意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主動參與閱讀過程,體驗閱讀的成就感,形成了進行說明文類語篇閱讀的獨到見解,加強了元認知策略訓練。
英語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將組合的閱讀整體通過梳理整合、拓展聯系、比較異同,促使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中關注語言特點、意義構建、結構特征、寫作方法等。由讀懂“一篇”過渡到讀通“一類”。群文閱讀教學既是對英語閱讀教學內容的突破,又是對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思想的創新。本堂課是教師對于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一次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通過課堂建構語篇模式、檢驗語篇模式、設問語篇模式和體驗語篇模式等環節的推進下,層層深入地理解并建構了同類語篇的模式,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同時,在語篇閱讀中不斷夯實模式并獲得新知,最終培養了對說明文語篇閱讀的信心和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教育部2018)。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很容易成為個人解讀的“灌輸”者,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要求。群文閱讀課堂尤其如此,因為群文是圍繞同一個話題、同一種體裁或者同一個作者等方式選擇一組文章(文本),將這一組具有關聯的文章(文本)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閱讀整體。選擇的這一組文章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聯系。群文的最大特征在于關聯的可討論性,各類體裁文體的語篇不是決然區分的,有些語篇類型就沒有明顯的界限,利用這些群文材料時,要避免絕對化,要全面地分析和比較,客觀地歸納與總結,承認語篇的共性和特殊性(程曉堂 2005)。所以,教師在設計群文閱讀關聯性這個維度時,要注重關聯性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客觀不變的,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與文本對話,從而形成對語篇的感悟和見解,最終形成基于不同類型語篇的有效閱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