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勝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民醫院 甘肅 天水 741300)
眩暈癥的發病主要是因為頸椎動脈出現供血不足而引起,主要癥狀為患者機體的定向感覺障礙以及空間平衡感障礙,表現為機體在睜眼狀態下自身發生旋轉和晃動等猶如坐船的感覺,患者無法保持站立,伴有行動過緩、惡心嘔吐及耳鳴等表現,此種狀態能持續幾分鐘,也有可能持續幾個小時[1]。本研究分析了鹽酸倍他司汀與天麻素聯合對眩暈癥患者血液流變學與ADL 的影響。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的60 例眩暈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6 ~78 歲,平均(53.49±7.24)歲;疾病類型:腦血管性3 例,頸源性25例,神經官能性2 例。對照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齡36 ~78 歲,平均(54.27±6.38)歲;疾病類型:腦血管性4 例,頸源性24 例,神經官能性2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倍他司汀20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靜脈滴注,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天麻素注射液0.6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靜脈滴注,1 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7d。
檢測兩組眩暈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參數: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并比較兩組的ADL 評分。
治療后,兩組眩暈癥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都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眩暈癥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比較(±s)

表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比較(±s)
組別 n 血小板聚集率(×10-2) 血粘稠度(mPa?s)觀察組 30 治療前 68.73±12.25 5.40±0.79治療后 53.17±8.24*# 4.07±0.31*#對照組 30 治療前 69.84 ±11.25 5.41±0.84治療后 60.43±10.86# 4.85±0.52#
治療后,兩組眩暈癥患者的ADL 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ADL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ADL 評分觀察組 30 治療前 36.49±11.73治療后 62.37±14.69*#對照組 30 治療前 38.64±12.35治療后 51.48±13.95#
眩暈癥是機體對外界空間的定位出現障礙而引起的一種位置性錯覺或運動性錯覺[2]。通常是驟然起病,常伴隨有平衡失調,包括傾倒、方向感偏移、站立不穩等,感到周圍的景物往一定的方向發生轉動或者自身的天旋地轉,伴面色蒼白、惡心、閉目難立和嘔吐等[3]。眩暈癥的發病因素主要有神經聯絡路徑病變,腦實質病變,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梅尼埃病等,其次有其他腫瘤以及前庭神經炎導致的位置性眩暈[4]。眩暈癥的病理生理基礎可能與血液供應不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痙攣以及前庭和內耳神經部位缺血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倍他司汀對腦血管,特別是椎-基底動脈系統能產生比較強的擴張效果,可以明顯舒展內耳、前庭以及迷路的微循環,減輕眩暈癥的癥狀。中醫認為,肝風內動和肝陽上亢則能引起眩暈,血虛血淤能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新血不生和淤血不去能引起眩暈。天麻素屬于名貴藥材天麻的一個有效單體,現代的藥理研究發現,天麻素可以通過調節患者血漿一氧化氮和內皮素水平,來明顯增加血管的順應性以及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使神經系統的血供得到改善,明顯調節血脂,以不斷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明顯改善循環;天麻素可以通過調節大鼠腦ACh E、CABA-T 以及Ch AT 的活性等作用途徑調節腦ACh E 和GABA 的含量,從而改善神經功能;天麻素能通過穩定神經細胞膜、減輕小膠質細胞的炎癥反應以及抑制Aβ 損傷等作用途徑,保護神經細胞[5]。本研究結果表明,鹽酸倍他司汀與天麻素聯合能改善眩暈癥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明顯提高眩暈癥患者的ADL 評分。
綜上所述,鹽酸倍他司汀與天麻素聯合能改善眩暈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提高ADL 評分。